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5 道试题
1 . 史籍与史料
中国古代保留了大量史籍文献,丰富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保障。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元史》       D.《清史稿》
(1)请将以上史籍按照体例分类(填写字母)
编年体:_______。纪传体:________
(2)请将以上史籍与其记载的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史实

史籍

册封班禅

陈涉世家

藩镇割据

行省制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到<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并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民族关系不是强调血统与种族之差异,而是以文化礼仪作为华夷区分的标准,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中融合了众多其他种族或部族。如秦,本为西戎,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此后,“华夷观”逐步形成一套中国化的民族思想:强调四周民族与华夏的不同,凡文化习俗不同者,皆目为夷狄。第二、夷夏之防。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既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也会给中原农耕经济造成破坏。因此防止少数民族冲击中原便成为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三,用夏变夷。统治者将经济文化上的先进落后关系指称为文化上的尊卑关系,把少数民族内附称为“归化”或“内化”。

——摘编自霍维洮、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政治精英将西方经典民族形成理论中国化,提出“保国保种”“爱国爱种”的思想意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后来孙中山制定了22行省外加内外蒙古、西藏、青海联合建国方案;中共制定了由“民族自决”“联邦制”发展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建国方案。在中国各民族的前途问题上,孙中山提出过“振兴中华”的目标;中共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中华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中共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述民族政策,致力于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意图充分显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建立主权国家伴随着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赵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2023-11-14更新 | 294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中国出现大量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并依靠市场交易取得日常消费品。跨区域的大额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林业产品、动物产品与肥料。曾经是帝国稻米主要生产区域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现在忽然因为栽种棉花导致粮食作物短缺,因而开启了其他区域出口导向之商业化稻作的大门。大量来自新世界墨西哥,经由菲律宾藉朝贡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使晚明时期帝国逐渐转变为银本位制,且“一条鞭法”等税赋改革所形成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

——摘编自卜正民、罗威廉《哈佛中国史·大清》

材料二   史料1

史料   2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两则史料,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023-11-12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1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进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1980年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轻纺工业的投资比重。6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确定,适当增加轻纺工业所需贷款和原材料的进口。为响应国家政策调整,迎接新中国成立30周年,“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于1979年9月在北京开幕。从9月15日至10月15日正式展销的一个月里,参观人数累计达到80万人次。在展销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指导,各国驻华使馆和外宾等来展销会参观。这次展览会突破商业部门统购包销,工业部门尝试自销。展览厅设在农展馆的综合馆内,展出的“四新”(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包装装潢)产品,包括28大类,4000多个品种;销售的产品有3000多个品种。其中新产品就有49种,这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常州市产的金狮牌自行车,既适合城市用,也适合农村用。“四新”产品中,虽然有一部分是高档的新兴家用电器,但大多数比较经济、实惠,价廉物美,适应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在展销会上,南京“钟山牌”九钻手表售价30元,很受欢迎。北京市一位小学教师说:“‘钟山牌’手表正合适,无论如何要买一只。”

——摘编自杨兴山《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展销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展销会上“钟山牌”手表为何如此受欢迎。
2024-01-06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五)历史试题
6 .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中,虽艰苦备尝但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2023-07-29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2)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杂居的历史作用。
2023-07-2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192012月,毛泽东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此后,毛泽东还分析指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就是世界革命普遍经验在中国的具体表现。193512月,毛泽东审时度势,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明确提出,“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以世界眼光对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摘编自刘会强、连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世界眼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023-12-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经济发达并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朝廷大力扶持书院,佛道二教为书院的选址以及讲说形式提供了经验,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书院在宋代进入“黄金期”。宋代书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幽美的学习环境。四大书院教育成绩突出,为宋代社会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官学科举教育的弊端起到修正作用。除书院外,宋代在多个领域被人们视为“黄金期”,如哲理性诗词创作的黄金期、民间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期等,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探究宋代历史的不同侧面。

——摘编自刘明明《宋代四大书院教育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任意一个“黄金期”,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提出的“黄金期”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黄金期”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93次组卷 | 25卷引用: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四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连年内战,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美国阻挠其他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反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为适应城市工作开展的需要,部分党员干部成为重要部门的领导者,在权力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一些党员进城后居功自傲,闹名誉,争地位,丧失了革命斗志,迷失了革命方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三反”及整风整党等政治运动,一方面通过“三反”和整风运动的学习教育,改进党内不良作风,使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整党运动严格按照党员八项标准对党的队伍进行清理。党为稳定社会秩序,在农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在城市,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激发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于丽《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