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一些出版物上已经有人开始片断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1919年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唯物史观很快得到了传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介绍唯物史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且开始用唯物史观来重新观察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用性与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产生了高度的契合;同时,传统史学中“儒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破旧立新与本土化开端——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 1943年,翦伯赞发表《略论中国史研究》一文,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的水准。比如,提出“真正的中国史,是大汉族及其以外之中国境内其他诸种族的历史活动之总和”。他还强调“中国史的变动,往往影响世界史的发展”“中国史之于世界史,正犹细胞之于人体”。

——《翦伯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代表》

材料三 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对青年大学生的凝心铸魂作用,强调要给学生讲清楚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使青年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摘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翦伯赞的主要思想。各举一例史实阐释你对“中国史的变动,往往影响世界史的发展”“中国史之于世界史,正犹细胞之于人体”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加强“四史教育”的意义。
2023-05-2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普通民众传书递信的需求,只能通过民间的同乡、信客、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之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目前所知最早的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专门组织系嘉、道年间在东南沿海首先开设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道光二年(1822年)汉口胡万昌民信局在重庆开设分局,此后重庆的民信局迅速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66年创办于綦江东溪镇的“麻乡约民信局”。此时大部分信局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带运信件,实现其寄书通邮之功能。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其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

——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

时间事件
1842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邮局,此后列强群起仿效,称为“客邮”。它们实行本国邮政章程,粘贴本国邮票。不仅收寄中外间的邮件,也收寄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
1878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在各口岸收寄华洋公众信件,与民信局展开竞争。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
1897正式开办大清邮政,以北京总税务司署为邮政管理机关。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
1902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邮件量迅速增加,邮政业务从信函、包裹扩大到汇兑、新闻纸寄递等业务。分散经营的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日渐萎缩。
19131914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中国加入万国邮会。
19191922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多次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
1928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政总局管理。
1935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民间通信任务从此全部由邮政局承担。

——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中前期邮驿事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时期我国邮驿向邮政转变历程的认识。
2023-05-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三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4 .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在此基础上设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中央政府。唐朝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还将公主嫁与这些边疆民族的首领。

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东北边界,标志着王朝国家的历史疆域开始有了明确的界限。这样,一种新的边疆治理思路,即通过王朝中央直接控制边疆的边疆治理方式,就逐渐萌生。这种边疆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方式突出体现在对西藏“实行‘以藏治藏’之新政策,同时辅之以中央王朝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从间接羁縻统治走向直接统治”。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边疆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政治体系交往的过程中,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成为王朝国家中的少数民族,而王朝国家则成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对象。对于国家来说,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边疆治理的角度来看,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而且要提倡民族文化与国民文化的交融,把民族文化整合到国民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摘编自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内容和元朝边疆治理政策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域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在边疆治理中应坚持哪些原则性问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早期工业化示意图


   
(1)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基本状况。
(2)19世纪中期,英国从北美大量进口棉花和对亚洲大量出口纺织品,分别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差异。
2023-09-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实行奏销制度,规定地方每年都须将财政收支情况呈报户部,接受严格的审查。但咸丰时期(18511861年),广东军需用款仅1852年奏报过一次,面对户部严催,一直敷衍,其他省份也多如此。咸丰之前,清廷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1851年后其收入大减。但自1853年起,海关的征收额却直线上升,同年创办、由地方督抚掌握的商税——厘金也迅速推广。同治时(18621874年),收入均超过田赋。清前期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兵饷、河工和官员的廉俸,咸、同时期,勇饷、兵饷、洋务经费和赔款则成为了主要开支。面对新形势,清廷的财政指导思想实际上从宣扬“永不加赋”“节财之流”转为肯定“量出为入”。

——据倪玉平《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打击投机资本,赢得了全国物价的趋向稳定。但由于财政存在赤字,人民币发行过多,因此物价随时还有再度发生波动的可能。1950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把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全国物资调动统一归中央贸易部掌握,现金调动统一于中国人民银行。3月,政务院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干部本着部分服从全体、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1950年一、二季度国家财政赤字曾占支出总数的43%和40%,三、四季度即下降到9.8%和6.4%,财政收支当年已接近平衡。

——据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

材料三   19497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原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部和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意从东北调回曾主持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财经办事处的陈云,由其主持中财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财委在陈云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两项重大任务:一是平抑金融物价;二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1950年,经中央同意,各大区、各省、直辖市书记均兼任各该区、省、市财经委员会主任,使得统一财经工作进展顺利。

——据薄一波《陈云的业绩与风范长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咸、同时期财政转型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历史经验。
2023-07-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2023-07-10更新 | 2256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2023-04-09更新 | 50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重庆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9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123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8年出版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第二章标题“元代法定之种族四级制”,确立了“四等人制”的概念;1985年《元代的四等人制》一文将其概念定义为“元朝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同年出版的权威性读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基本认同了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大。但20世纪末以来,不少学者对该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基于人种、语言、宗教、文化而划分身份差别或阶级制度的说法是一种对元朝历史的误解。甚至有学者认为“色目人”是汉族认知世界的产物,“四等人制”是汉族人虚构出来的。以上学术争论对我们的启示是(     
A.学者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基于其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
B.历史研究不能迷信权威,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对历史现象的认知应避免基于简单概括和过度解读
D.不能先入为主地开展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政策的研究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