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社会剧烈变革引发思想文化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中警醒,这些心怀社稷者,以自己的学时和素养,比常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开眼看世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些开眼者的影响下,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变革因子在不断萌生、不断酝酿……

材料二   汤伏祥《船政与民族复兴》

文章(文学作品)摘录
《再论孔教问题》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规,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
《复辟与尊孔》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文学革命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摘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文章(文学作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心怀社稷者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写出三位“心怀社稷者”的名字及其代表作。用一句话指出他们的共同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年份、主要阵地及内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2022-08-10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 . 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和平共处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概括材料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

——编自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9377月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是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是中国国家和人民却没有被打趴下,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是靠国民党、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结合史实,对材料中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1953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的谈判中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6月,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指出这些原则也应该适用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摘编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4)概括材料反映的中国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
3 . 周恩来曾在《解放》刊文指出:“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 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 的一页。根据民主主义的根基,来召集国民大会,则将是这一页新历史的起首。''周恩来撰写 该文的背景是
A.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B.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二   (梁启超在评价洋务派时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认识上的新突破及其实践活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6 . 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
7 .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下列对两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②改变了自西周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实行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 . 毛泽东曾经说:“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历史背景
A.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
B.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C.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抗战初期日军侵占中国大片国土
9 .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B.分封制遭到破坏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10 . 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