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滦煤矿是中国近代煤矿业中的巨擘,前身为1878年清政府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开平矿务局”,为当时所办新式煤矿中成功之代表,但不幸于1900年庚子国变时落入英商之手成为英资煤矿。滦州煤矿为1907年招集民族资本创办,原为试图收回开平而设,但终于在与开平的竞争中失利,为开平所并。1912年二矿实行名义上的联合,称“开滦矿务总局”,实际为英商掌控;1934年进一步合并,正式成为合资煤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被日本夺去。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交还英商经营。

——摘编自云妍《近代开滦煤矿产出的“Solow余值”分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评析开滦煤矿的产量趋势。(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展示了19782010年乡镇企业在不同时期增加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781983年:开始发展阶段;二、19841988年:异军突起阶段;三、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四、19921996年:全面发展阶段;五、1997年以后:改制转型阶段。

——摘编自陈笑《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五个阶段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自拟题目,评析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

材料一

192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使反动统治阶级发生分裂和战争。红色政权能够利用这种矛盾长期坚持下来。此外,红色根据地还能使红军获得便利于作战的地势和足够的给养。
“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王明等人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低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低估了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他们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主张在湘鄂赣各省“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进而推进与争取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作出的,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使敌军疲于奔命,红军取得主动权。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2022-06-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川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集》卷10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评析黄宗羲的主张。
2022-01-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鑫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倡议。
2021-04-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据《宋书》记载:“及至(东晋)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于是(宋公刘裕)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据《隋书》《宋书》等整理

材料二   “侨置郡县”的建立给南方的郡县制度、行政区划和户籍带来极大的混乱,因此东晋南朝政府以整顿户籍、搜括人口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土断”先后实施了十次。侨户“土断”后皆入白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且从“土断”注籍到正式课租,给予新附侨户一定的优复期限。其中桓温和刘裕在实施“土断”后,国家都出现“财阜国丰”的局面,刘裕“土断”的成功和王、谢为首大族的衰颓密切相关。……东晋南朝虽屡经“土断”,仍然是“弥山满海,皆是私役”。

——摘编自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进行户籍整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东晋南朝的户籍整顿。
2023-09-2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9月全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
9 .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019-09-07更新 | 371次组卷 | 27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10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