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位学者观察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依据是当时两国(     
A.政权有无发生更替B.社会转型有无差异
C.国力对比是否悬殊D.革命途径是否迥异
2021-05-21更新 | 313次组卷 | 67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2020-03-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3 . 【秦人统一】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问题:
(1)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的作用?
(2)概述“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的主要内容。
(3)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观点?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中华帝国中央集权及其官僚结构,从秦汉历经隋唐,而及于明清这三个历史阶段,几乎系于一根脉络。”,“脉络”当是
A.分封制
B.君主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019-11-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5 . 中外碰撞中的自我认识

有学者说,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认识的亟变。


试以“中外碰撞中的自我认识”为主题,叙述这一变化过程。
2019-11-01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6 . 对于清朝初期统治的表述,立足于近代工业文明视角的是
A.康乾盛世B.一统时代C.落日余晖D.满人专权
2019-04-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普陀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7 .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B.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各项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程,是时代的缩影,令人感慨。

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沿革

时间

大事记

1862年

同文馆设立

1867年

添设天文、算学馆

1871年

开设德文馆

1888年

开设格致馆;添设翻译处

1897年

开设东文馆

1902年

并入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1876年)

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材料三:杨廷熙《请撤销同文馆以弭天变折(1867.6.23)》

(候补)知州臣杨廷熙跪奏,为天象示警,人言浮动,请旨撤销同文馆,以弭天变而顺人心,杜乱萌而端风教……然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敌失策所致……窃维修德行政,实千古临御之经;尽人合天,乃百代盛强之本。自来奇技淫巧,衰世所为,杂霸欢虞,圣明无补。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概括材料三中上奏者主张撤销同文馆的理由。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导致同文馆设立之初处境艰难的主要因素。
(3)你怎样看待京师同文馆的发展?
2018-03-20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2月质量调研(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9月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量化历史讲习班,其宗旨是推动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国学、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如经济史、金融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等领域。】长期研究世界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美国Gregory Clark教授讲授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为什么呢?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一直没有走出“马尔萨斯模式”,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使接下来的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可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会减少,使生存挑战越来越大,导致战争的发生并使接下来的人口又减少,在这个周期中循环。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也大致如此。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由此足见,工业革命带来的收入增长的确是翻天覆地的。
按照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450美元(跟西欧一样),到洋务运动的起点时也仅为530美元。在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几千年没变化的情况下,那些制度与文化体系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检验,还是只经历了几年、一两个朝代的考验,不存在本质性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收入与生活方式处于静态不变的状况下,那些朝代到底叫“汉朝”、“隋朝”、“唐朝”、“宋朝”,还是“元朝”、“明朝”或“清朝”,这些细节意义不是那么大,至少没有原来我们强调的那么大。
按照这一道理,或许除了以日、月和地球的转动定义的日月年这样的时间单位之外,还应该以世界人均GDP(或者国家人均GDP)的翻倍来定义时间,世界人均GDP每翻一倍算一个时间单位,可以叫“一翻”。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世界人均GDP增长0.5倍,那1820年在收入增长意义上实际只过了“半翻”时间,而1820年后的100多年实际过了“八翻”时间。收入翻倍数越多,对社会结构、对制度的压力考验就越厉害,引发的变革要求就越强。
——摘自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1)结合材料及所学,请你论证美国Gregory Clark教授的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的历史可以如何划分?请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是南朝时期的一枚钱币。在当时,货币流通范围减少,功能萎缩,标准不一,形制各异,减重普遍。这主要说明( )
A.造币技术严重下降B.冶炼水平低,金属奇缺
C.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D.人们已普遍使用纸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