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他还强调统治者对待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只要奉行"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孟子则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军舟民水”论,并解释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忽施,尔也"。

——摘编自李涛《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材料二   董仲舒关于“民本思想”的相关论述

     出处
灭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子之;其恶足 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
人之人本于天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 理而义;人之好思,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入之受命,化天之四时。《春秋繁露》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 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 逆,则民有逆命。《春秋繁露》
天地之常, 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春秋繁露》
几以教化不立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 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堤防坏也。
《汉书 · 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孟民本思想的内涵。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孔、孟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述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2023-10-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   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 巳后一时闻奏
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
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有学者说:“隋代大运河的出现不是炀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隋朝时期(     
A.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B.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C.南北文化认同日益深化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4 . 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力。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制衡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B.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C.顺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需要D.折射出北魏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5 . 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6 . 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     
战争时间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 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 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
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 界维持在淮河一线。
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
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     
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 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A.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B.《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
C.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D.《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
8 .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由各大族共同掌握;战国时期,军队由将领统帅,负责作战及和平时的训练,但是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手中的“虎符”。这一变化(     
A.意在提高军事指挥的效能B.表明统兵权与调兵权合一
C.体现出军权的分化与制衡D.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
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