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球的面积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衍惶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通过什么事件得以自救的?同时期中国的地主阶级又是如何自救于民族危机中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要求写出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7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7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2017年7月1日敲响”17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的图片中,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口”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023-05-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迸一步升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志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材料三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天一统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简述这一措施文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 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材料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最终走向衰弱和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5 .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是西方列强和中国的封建势力。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为了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抗争与探索,请列举至少6个事件。
(3)以上抗争与探索的事件中,你对哪个事件评价较高? 请说明理由。
2023-02-1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韩毓海《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从秦到隋唐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社会转型难以启动的原因。
2023-02-1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一 )

材料二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并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8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哪位君主采纳,对儒学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采用着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是因为它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方列强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侵略战争。
(2)材料二中的自救运动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梁启超在学习西方上比材料二中的人物有什么新突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指导思想。
(5)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局如何?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2023-01-0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