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2 道试题
1 . 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2020-10-0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汉书》篇目举例
卷五          景帝纪
卷六          武帝纪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卷六十一   张骞传
卷九十       酷吏传
卷九十四   匈奴传
卷九十六   西域传

——摘自班固《汉书》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孟子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
(2)从材料二“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2023-11-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在全面入侵中国之前,日系银行的通货流通很少,淞沪会战开始时日军的军需品主要由本土供给。1937年10月,日本开始在日占区强制发行无准备金的军票,作为军队购买当地物资的货币。随着华中、华南日元汇率的下跌,日本担心会影响到本土金融秩序,便用军票统一了日占区通货。与此同时,日本采取物资配给的手段来保障无准备金的军事价值,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长期化和物资的短缺,军票越来越难以维持,日本试图发行军票以驱逐、击退法币,但这一企图最终破产,不得不利用伪币来收回军票,最终导致沦陷区各地的通货膨胀加速。

——摘编自王万光、刘俊《战时日本军票的发行、流通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发行军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侵华期间日本发行军票的原因。
2023-11-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贵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斗争,新的代替不了旧的,则必然是旧的扼杀掉新的。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除旧比布新还要难,因为除旧就意味着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夺掉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那部分人的饭碗,必然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是条失败的道路。……改良主义的产生,总是对抗革命,企图缓和社会矛盾,本质上是反动的。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7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戊戌变法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材料四中提到的两部文献的不足谈谈我们应怎样运用史料?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乾盛世”一说始于何时?根据史料记载,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当时康熙帝以“恩诏”的形式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也是时人最早的关于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评定。乾隆帝曾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型,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李强、徐康宁、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乾盛世”一说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493576顷,1685年增加到6078430顷,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已达7807290顷。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档案记载,1678年户部存银仅333万余两,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7894万余两。顺治年间全国人口仅为1000多万,到乾隆末年达3亿。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给乾隆祝寿为名出使中国。他们在中国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强制征来拉纤的民夫“好些半光着身子的人,看上去缺乏营养,疲劳衰弱不堪”。在清王朝“一条确立的顺从原则,足以抹杀、消除人性的一切尊严”。

——摘编自【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清代“康乾盛世”。
2021-01-17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ニ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年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起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7 .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指出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哪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2)指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和夏夷之辨思想,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而且是依靠一系列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材料二   “大一统”是汉武帝国家观的核心,其继位之初就提出要效法尧舜,实现“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汉武帝在位54年,最终实现了“四个统一”,即军事统一、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经济统一,推动西汉王朝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徐平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四个统一”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3-10-1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科技曾遥遥领先,光耀世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列举一例宋朝的“已呈巅峰状态”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一些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从总体来看,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清代是中国科技衰落的时期,这种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科技不发展了,甚至倒退了,而是说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慢了,比历史上其他时期慢了,比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慢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