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游击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1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当以“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为重,欲指挥各战区“发动游击战争”。1938年初汪精卫称:“若没有精锐的部队和有生产能力的民众,游击战就必然会‘游而不击’”。年底,汪精卫投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①蒋介石书写日记当日,或听闻日军部队逼近陪都重庆的消息………………(      )
②汪精卫的表态足以证明他对叛国投敌一事早已有多年的预谋………………(      )
③蒋介石和汪精卫都认为发动游击战争应当是抗日的有效手段………………(      )
④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内部各派便呈现矛盾重重的态势………………(      )

材料二 1939年,国民党方面诬称:“共产党口是心非,游而不击”。1940年蒋介石在“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上污蔑第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击、袭击友军、包庇叛军”。

(2)下列史实能有力驳斥材料二中所谓中共“游而不击”言论的有(       )(双选)
A.台儿庄大捷的胜利B.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在华日军大半兵力
C.远征军的入缅作战D.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据点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到:“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1940年, 朱德报告自1937年以来,八路军参战9625次,毙伤日军129445名,毙伤伪军38905名。(八路军)伤11万余人,亡3.6万余人。

(3)立足中共立场,材料三能从哪两方面驳斥中共“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

材料四 1937年10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红色拿破仑在后方袭击日本军队》。次年8月,《华盛顿邮报》刊登美联社题为《游击队在敌后占据了大片区域》的报道,12月,“英国第三大报”《曼彻斯特卫报》发表文章《华北:八路军游击战的巧妙政治战略》。

材料五 1938年9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报告:“随着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的减少,敌人游击活动逐渐活跃……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战犯冈村宁次在回忆中称其在华北时“周围几乎到处都有共军活动”。

(4)对驳斥中共“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材料四、五又提供了哪两方面的佐证?
(5)综合上述材料,从战时与战后两个层面,说明游击战策略对于中共在抗战中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意义。
2024-04-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2 . 革命先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邹容(1885—1905年)十六岁时,其舅以谭嗣同为例告诫邹容“中国之弱,仍是天运盛衰之理”,但他却回应“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乃人之义务也”。

(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单选)
A.少年邹容志在科举B.邹容之舅笃信孔孟
C.民国政府鼓励革命D.戊戌变法影响甚大

材料二 1902年邹容赴日留学,因与清廷驻日官员冲突,邹容携人“排闼(撞门)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次年,其所撰《革命军》问世,开篇即称欲使“黄帝子孙皆华盛顿”。但其笔下的“皇汉民族”在外族入关后便称“顺民”;“联军破北京,称某某国顺民”;香港人更“立维多利亚纪念碑”。

(2)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支攻破北京的“联军”,分别是_____联军和_____联军。
(3)结合时局推测,邹容写“皇汉民族”之事,意在(       )(双选)
A.反思国民心理B.实现改良目标C.终结科举制度D.呼吁民众觉醒

材料三 据统计《革命军》问世后不久即销售110万册,孙中山阅后称其功效“不可胜量”,并在改组兴中会期间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以记邹容之功”。1912年,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

(4)根据材料二、三,写出孙中山追授邹容大将军衔的理由。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要求上海租界逮捕章秉麟、邹容等人,因挚友蒙难,邹容自投捕房,后病死狱中。然1929年,国民党浙江政府开设“革命纪念馆”,竟将邹容事迹列入“落伍者的丑史”展区。鲁迅听闻此事后立即为邹容辩护。现今邹容墓仍矗立于徐汇区华泾镇。

(5)综合上述材料,从立场、性格、经历、贡献的角度评述邹容的生平。
2024-04-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3 . 史界新说

《联经中国史》共九卷,每卷“标题”所注之“副标题”彰显了史家对这一时代的认识。

(1)据下表提示,填入适当选项,使“标题”与“副标题”相对应。(填涂字母)
卷目标题副标题
第一卷上古史
第三卷华丽的贵族时代
第四卷隋唐五代史
第五卷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第六卷
第七卷明史多元转型的华夏再造
第九卷近代史跨国交织下的帝国命运
A.多族群视角的古代文明B.宋史C.魏晋南北朝史
D.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E.辽金元史F.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

(2)判断表中缺失的第二、第八卷当是(       )(双选)
A.秦汉史B.清史C.中华民国史D.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下列史事,能佐证表格中“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影响力的有(       )(双选)
A.四大发明此时传至西方B.西方教士来华传授西学
C.古代日本多次遣使来华D.越南科举制度效法中国

(4)举例说明第七、九卷中明代社会的“多元转型”及近代中国如何受到了“跨国交织”的影响。
2024-04-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4 . 两税法,下列材料一至三均源自教科书,材料四据李三谋《重新认识“一条鞭法”的征收问题》一文整理,阅读这些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颁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在于(     )(单选)
A.扩大收税对象,维系儒学正统B.扩大收税对象,提高官吏福利
C.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D.简化税收名目,恢复租调制度

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三: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

(3)结合材料三所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从计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的角度,指出两税法之于其中的地位。

材料四:早在明弘治时的福建、江西及浙江、河北的一些地方都程度不等地将一部分丁徭摊入地亩里面征收。而山西地方,直到清乾隆元年为止,才改变了按户、丁征役之旧例。辽宁、台湾及广西部分地区,从明至清也同样一直是丁、地分征。之于康熙宣布“永不加赋”后,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

(4)应如何看待两税法颁行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你的观点。
2024-01-12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5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53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