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晚清报人群体的演进
时段 | 概况 |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开放口岸相继创办,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报人。早期报人地位低下,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如王韬,秀才出身,因生计所迫,受雇于上海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及一年即停办。 |
19世纪末 | 甲午战争后,报人掀起晚清第一次报业高潮。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等维新志士兼报人声名鹊起,成为海内报界闻人。1896年8月,汪康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得到张之洞捐助;1897年10月,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支持下,严复、夏曾佑、王修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
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前 | 报人掀起了晚清第二次报业高潮,报人群体迅速壮大,并自居“中等社会”,自觉承担起启迪国民的历史责任,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新办报刊遍布海内外。如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林白水和黎元培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报界公会、中国报界俱进会等报界同业组织也纷纷成立。 |
——据付登舟、赵晨韵《晚清报人群体演进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报人群体社会地位的演进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报人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意图 | B.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动机 |
C.清朝长期闭关自守的弊病 | D.《南京条约》内容的罪恶性 |
A.门阀士族势力垄断了政治权力 | B.科举选官制度的改进 |
C.礼部制定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 D.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 |
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 |
A.新石器晚期社会较发达 |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早期文明已经初具形态 | D.各文明之间的交往 |
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 | 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 |
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 | 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 |
A.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 | 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 |
C.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 | D.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 |
A.说明冶铁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B.反映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
C.满足了汉代政府经费的需求 | D.源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偏安江南的政权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组织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逐渐扩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贸易日益繁荣。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曲辕犁,广泛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丝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行业技术精湛,产品的质量上乘,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和完善,江南与北方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江南地区涌现了众多商业城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商品。江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江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