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材料二   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战国末期韩非子游学楚国归来,在韩国没有得到重用;而秦王嬴政看到他的文章则赞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并最终引进韩非子到秦国。韩非子在秦国的隆遇说明
A.法家思想更符合秦王的统治策略B.秦国已具备统一六国的军事条件
C.法家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秦王有包容各国人才的政治胸怀
2021-04-20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荀子说:“故人君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商鞅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国家统一
C.建立稳定秩序D.保障百姓利益
4 .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有的主张“依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有的主张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有的崇尚逍遥自由。材料中的三种主张依次为是
A.法家、墨家、道家B.法家、儒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日“尚法而不尚贤”。下列言论与之属同一学派的是
A.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B.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C.入国而不存其士,别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6 .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环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展开热烈的论战。对于尧舜的解说,是诸子争辩的中心论题之一,墨、孟两家,各用尧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作辩护,而庄、荀及韩非诸子,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

材料二:孔子“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祖述尧舜,造成了一股托古的狂风,儒生认为远古的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影响所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保守与闭锁的心态 …韩非主张不遵行古法,不墨守成规,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鼓应《尧舜禹在先秦诸子中的意义与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与韩非子的观点(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2-1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寓言一般带有讽喻作用,“守株待兔”大意指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这则寓言反映的哲理是
A.法家的变革精神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儒家的仁者爱人D.墨家的功利主义
8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下表第一、二、三组的主张分别是
A.墨家儒家道家B.墨家儒家法家
C.儒家法家道家D.道家法家墨家
9 . 认识和评价商鞅变法时要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材料二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其不朽之功,众口皆碑。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二千余年。方今中华共和,荡涤积秽,崇尚法治,然世人多道西方之法,殊不知商、韩已倡此二千年矣。数典忘祖,得无傎乎?

——陈奇猷《商君书·前言》(1990 年)

材料三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书》中的“治民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两者评价商鞅变法和先秦法家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今人评价商鞅变法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10 . 《韩非子》记述: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日:“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据此可知
A.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B.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
C.孝廉成为做官主要途径D.家国一体观念尚未形成
2021-06-2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