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A.孟子和韩非子B.老子和韩非子C.孔子和老子D.孔子和墨子
2020-01-01更新 | 435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1年1月浙江学考仿真模拟试卷历史03
2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
A.法古循礼B.为政以德C.主张变法D.道法自然
2021-02-05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3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
2020-08-04更新 | 253次组卷 | 40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
A.《论语》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5 . “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根据上下文意,可知划横线处作者的主要论点是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C.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021-04-11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同学在研究战国时期诸子思想时找到这样一些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与上述名句相对应的学派按顺序应该是
A.儒家、道家、法家、墨家B.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对应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战国时某一思想家曾说: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一,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2021-11-03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故治民无常,惟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体现了
A.主张“无为而治”B.重视道德与人伦
C.强调制度与秩序D.法治要进化发展
2021-12-0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中学等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声称:“臣子服从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听从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天下则治:反之,则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子也不敢侵犯”,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进匹夫
C.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D.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