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
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
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2021-06-08更新 | 536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身体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针,下列思想认识与“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说法不属同一类的是
A.刑不上士大夫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礼不下庶人D.克己复礼
2021-06-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
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
2021-06-01更新 | 252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李学勤《齐国治国思想讨论会论文集序》说:“《七略》在法家,《汉志》改人道家。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管子》书辑录著作的性质更属庞杂。”这反映了《管子》(     
A.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B.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
C.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D.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
2021-05-30更新 | 374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
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
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一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君主对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还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投"。他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遵匹夫"。他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摘编自《韩非子》等

(1)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国家治理主张及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商喉思想主张的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游心,亲近自然”,韩非子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
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
2021-03-05更新 | 357次组卷 | 1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A.科学分析历史变迁B.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C.要求继承历史传统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该观点强调的是
A.道德是政治和法度的附属品B.加强君主专制具有必要性
C.变法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D.德与刑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这种现象说明
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
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