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日“尚法而不尚贤”。下列言论与之属同一学派的是
A.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B.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C.入国而不存其士,别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4 . 由表格内容可知
人物出处言论
孔子《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墨子《墨子》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
商鞅《商君书》“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荀子《荀子》食者,国之宝也
A.诸子百家言论日益趋同B.粮食安全得到诸子重视
C.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D.重农抑商思想成为共识
5 . 一个动荡的时代,常常使人们对既定的价值产生怀疑。春秋战国时期,否定“既定价值”最典型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6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相同和对立之处。关于历史观方面,儒道法墨四家中哪一家与其他三家是对立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020-10-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三校(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

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第六》


(1)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韩非子提出这种主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中国法的产生过程表明,它是从氏族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社会的一种力量。……由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润而厚实的土壤。宗族—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排斥法。孔子倡导“礼治”,但也讲“齐之以刑”,“宽猛相济”。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都公布有“法典”,也曾出现过许多执法严明的官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法不过是一种作用有限的工具。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宗法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人们的法权观念极为淡薄,法律关系也比较单纯,民事法律关系很不发达,民事纠纷的调整以道德伦理为尚,强调调解;“重德轻刑,重义轻利”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又一特点。

——摘编自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2)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9 .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当时出现的私有观念,儒、墨、法家诸子既肯定“私利”的合理性,又充分颂扬“公有”。这表明儒、墨、法家诸子
A.充分肯定夏商周三代B.认可天下为公的社会
C.都主张重建社会秩序D.全面否定了私有观念
10 . 认识和评价商鞅变法时要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商君书·弱民第二十》

材料二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其不朽之功,众口皆碑。法家之理论,实绩卓著,不仅促成强秦之一统,且亦支撑我国封建帝制达二千余年。方今中华共和,荡涤积秽,崇尚法治,然世人多道西方之法,殊不知商、韩已倡此二千年矣。数典忘祖,得无傎乎?

——陈奇猷《商君书·前言》(1990 年)

材料三 先秦法家之崛起,是欲谋变法图强、以法治秩序替代传统礼治秩序的一次积极努力。……法家的富强之路是建立在国富民穷、国强民弱的“零和博弈”之上的……法家“崇公抑私”的观念导致“公”对“私”的肆意侵吞和民众权益的极度萎缩。

——彭新武《法家精神:价值与缺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商君书》中的“治民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两者评价商鞅变法和先秦法家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今人评价商鞅变法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