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推行新的租调制有利于国家征收徭役和赋税,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从政治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
A.农业化过程B.汉化过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些科目在南朝或缺失或不受重视。据此,与南朝相比,北魏
A.正统思想有所不同B.文化氛围更为浓郁
C.官僚政治相对完善D.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2022-03-31更新 | 67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保温卷(二)历史试题
3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79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童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孝文帝亲政后,曾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孝文帝此举的用意主要是
A.为其接受汉族文化扫清障碍B.缓和与西晋政权的矛盾
C.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D.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的改革是全面性的,行政改革则是其中心环节……因为它代表着政治体制乃至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影响也不仅仅限于北魏一朝。由于太和年间在行政制度上的改革,总的导向是权力的集中,对后期的北魏政权来说也有利有弊。利在通过行政效应增强了国家的动员能力,从而在经济和军事上对南方形成越来越大的优势,为后世的统一打下了国力基础;弊在权力导致的腐败成了北魏分裂与衰亡的一个祸根。……此外,太和年间的行政改革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官员的民族属性所带来的影响。

——严耀中《关于孝文帝行政改革的一些新诠释》


(1)据材料,指出孝文帝太和年间行政改革的总导向,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相关措施并概括其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太和年间行政改革带来的利弊。
2022-01-22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长孺在《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认为:均田制与拓玮鲜卑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同时,虽然在均田制施行前,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妨碍农村公社残余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是使来自拓玮鲜卑的均田制得以推行的社会基础。材料认为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是
A.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B.拓玮鲜卑内部农村公社的余留
C.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全面改革D.小农经济适应鲜卑的社会结构
2022-01-12更新 | 48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8 . 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
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B.族引领社会风尚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9 .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朝刺史之子,自幼吃鱼羹、饮茶水,刚到洛阳时,他对本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碰都不碰。然而,多年之后,王肃的餐桌之上,羊肉、酪浆与鱼羹、茗茶并列呈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日益发展B.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C.南北饮食习惯趋同D.北魏占据统一优势
10 . 上已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最重要的习俗是水边祓禊(水边举行祭礼)。《洛阳伽蓝记》载:“至于三月禊日,……皇帝(北魏孝文帝)驾龙舟鹆首,游于其上。”该记载
A.展现了乐府诗的叙事特征B.反映了孝文帝生活的奢靡
C.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凸显了孝文帝改革的成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