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居士(在家修持佛法的佛教徒)和佛门信徒普遍把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等同相看,混为一体。“(佛教)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这表明当时(     
A.佛教扩大社会影响B.佛教植根于儒学C.儒学确立正统地位D.佛教完成本土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A.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B.使手工业管理法的体系更严密
C.体现了政府加强了对工匠的管理D.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3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南朝的高门士族拥有“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政治特权地位和“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的腐朽生活方式,使他们既丧失经世治国的本领,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这表明南朝(     
A.士族阶层逐渐衰弱B.以高门为统治支柱
C.崇尚华丽的审美观D.特权阶层内斗不断
2023-06-18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2023-03-29更新 | 931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明显属于鲜卑、匈奴等族后裔的有刘氏、窦氏、高氏、房氏、宇文氏、长孙氏、李氏、于氏等十多支,而此时的鲜卑族本身尽管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这主要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A.导致姓氏愈加繁杂B.推动了民族交融
C.直接为唐朝培养了人才D.使少数民族完全同化
2023-03-10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代以后,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的政治学说逐渐定型,五德历运成为塑造王朝正统身份的重要依据。东晋南朝和北方的十六国都先后确立了承接西晋正统,且一脉相承的五德历运。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认为“西晋为金德,石赵承晋,为水德,慕容燕承赵,为木德,苻秦承燕,为火德”,北魏继前秦而起,故为土德。太和十四年,孝文帝接受大臣崔光等人的主张,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并将北魏作为正统王朝的历史上溯至其前身——十六国时期的代国。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唐王朝都沿袭了这一德运次序。

——据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五德历运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北魏五德历运的影响。
2022-12-2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北魏太武帝时期,身为朝廷重臣的汉人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秉笔直书拓跋氏祖先“收继婚”等习俗历史而被拓跋焘下令族诛;孝文帝推行迁都城、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孝明帝时期则发生由驻守北方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的北魏六镇起义,并出现敌视汉化、压迫汉人的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B.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民族关系的紧张
C.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激烈D.先进民族的征服与弱小民族的反抗
9 . 鲁迅曾写诗以史讽喻现实:“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诗中包括丰富的史地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大江”是指黄河B.“六代”指宋齐梁陈和吴、东晋
C.“绮罗”是指棉织品D.“石头城”是指古都长安
2022-11-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经由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进而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

——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出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