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 . 如图所示为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画木棺左侧图案,这种漆画绘制于鲜卑式木棺上,画的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每个场景的侧旁有汉字题榜。但故事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数着典型的鲜卑服,斜领袍服,长及膝下,下着裙或祷,头戴风帽。该漆画图案直观反映了北魏时期的(     
   
A.边疆开发B.民族交融C.南北对峙D.华夏认同
3 .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这反映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与前代改革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23-11-0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5 . 颍川(今河南)荀氏世代为高官显宦,自东汉末年起,至南朝的四百余年经久不衰。从荀淑到荀或兴,颍川荀氏皆尊崇儒学,讲求儒家之礼法,倡导儒家之“仁政”“重民”思想。由此可见,当时(     
A.传统思想备受士族推崇B.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C.依据文化修养高低选官D.门阀政治导致文化封闭
2023-11-01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图1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南北朗时期农牧分界线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7 . 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④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23-10-2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晋书》记载:“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之时,百官陪列,命王导御床共坐。王导推辞再三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这说明(     
A.君主的权力被制衡B.门阀势力显赫
C.士族势力开始崛起D.士族垄断官位
2023-10-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融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该类画像在今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现。据记载“炙”原本是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魏晋之时,“中国尚之”且用以饮宴嘉宾。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口迁移促进社会发展B.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缓解
C.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D.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