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2017-12-15更新 | 123次组卷 | 29卷引用: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据此,对汉、唐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由宰相独揽一切统治大权
B.汉代相权严重威胁皇权
C.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固皇权
D.委员制从根本上制约了皇权
3 . 《唐六典》规定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佐天子而统大政”。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A.唐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统六部B.门下省负责诏令的起草以及执行
C.以皇帝和中书、门下两省为核心D.皇权至上,完全不受相权的制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初实行三省体制,到武则天时期,则更加侧重中书省权责,玄宗即位后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是因为
A.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B.三省体制已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C.三省体制已经不适应政治需要D.三省体制是导致政治腐败根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宋朝中书门下B.明朝内阁C.元朝中书省D.唐朝门下省
2017-11-19更新 | 226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北重三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  )
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学家吴晗在其著作中对唐代门下省官员的功能解释为:“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篡而奏还,谓之涂归。”材料主要体现了唐代门下省
A.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B.体现了互相制衡的原则
C.分散了皇帝的决策权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10 . 唐朝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说明
A.政事堂是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
B.中书门下拥有最高立法权
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D.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