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2020-03-17更新 | 224次组卷 | 40卷引用: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2020-02-20更新 | 566次组卷 | 5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C.门下省高于中书省D.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5 .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2020-01-09更新 | 8938次组卷 | 107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何审议,尚书省奉行命令,机要事务滞留,上(皇帝)意颇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此制度
A.易形成冗(多)官现象
B.降低行政效率
C.减少决策的失误
D.加强君主专制
2019-11-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2019-11-13更新 | 620次组卷 | 55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下有六部去分工。下列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C.以后历朝都完全沿袭的政治制度
D.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2019-11-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唐太宗时期,某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大臣商议对策。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0 . 魏晋时期,中央政务核心由秦汉的三公演变为决策、审议、执行三个职能明确的官僚体系。到东晋时,决策和审议部门的最高长官由士族担任,实际掌握政务的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基本由皇帝提拔的寒族充当。说明了当时
A.统治阶层结构发生变化
B.士族失去对实权的掌握
C.寒族地主控制中央实权
D.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