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这表明当时(       
A.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B.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
C.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D.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2 . 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A.以重家世为最要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
2022-09-15更新 | 1055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不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勤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7更新 | 750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
A.巩固门阀士族势力B.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
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这反映了此时
A.官僚机构简洁高效B.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
C.文官政治不断发展D.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8 . 公元828年,士子刘蒉在制举对策中说:“今威柄凌夷,藩臣跋扈……称兵者以逐恶为义,则政刑不由乎天子,攻伐必自于诸侯,此海内之所以将乱也。”这反映了该时期的科举考试
A.士族占据优势B.关注现实问题C.引起武将抱怨D.削弱藩镇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门第望族是主要的依据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2018-09-14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国庆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招统计,唐代360名宰相中有132人出身士族,占唐代宰相总数的35.8%;崔、卢、李、郑、王等五大士族在唐代共出宰相83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22.5%.这反映出唐代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