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改革均田制C.精简政府机构D.实行两税法
2 . 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A.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B.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C.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
3 . 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20070—8040—7050
绢(1匹)40001500—1600800—900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2023-11-11更新 | 1023次组卷 | 1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据下表可知,当时(     
表: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A.税制改革迫切B.耕地面积减少
C.政治日益腐败D.人地矛盾突出
2023-10-07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户均口数是4.31;到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时,全国户均口数为6.63。有学者认为,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实施了新的税收制度。其中新的税收制度可能是(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方田均税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     
年代户数永业田(奇)口分田(亩)
应受已受未受应受已受未受
天宝元年(742年)4311801075105482075740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117905411249
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2023-03-09更新 | 135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1911年)

阶段时间田赋工商税总额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1776422771300731593020027______
184242293282765303058924
第二阶段188549829423485340520152______
189051999194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19035762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自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始于七世纪后期的唐代敦煌户籍档案是研究唐代户籍与赋役等制度的资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所见“受田”的统计中,有如下统计(如表)。据此可知(     
年代户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园宅地(亩)
应受
未受





天宝(742年)以前4311801075105482075740639633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9117905411249231112
A.小农经济大量破产B.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

——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