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但自高宗、武周以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到玄宗朝已全面废坏,广大均田民户的土地被吞并,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纷纷逃亡或者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隐户,在籍丁口大幅减少,租庸调征收日益困难。

——摘编自刘玉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材料二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敢有加敛,以枉法论……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

——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摊派于田亩,编征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并征收。除少数地方仍收实物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为了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占,朝廷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

——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一条鞭法与唐朝两税法相比有何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作用。
2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框架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任选两种制度说明“制度创新推动隋唐鼎盛”。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0-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日……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 。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自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

—— 摘编自《资治通鉴》卷226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张图指出唐朝税收体系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意义。
2023-10-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隋唐时期,因制度创新使封建社会达到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考试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材料二   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度早不存在,租庸调法也无法实行。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唐德宗正式实行两税法。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主要标准。(要求朝代、制度名称、标准等要对应准确)。
(2)你认为材料一中隋唐选官制度进步的理由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相比,标准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023-10-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唐中叶,农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有了初步的发展,这就使农村内部急遽分化,私家田庄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土地兼并在迅速进行,均田制就在这种情况下逐渐瓦解了。……由于官僚、地主、僧侣等在永业、赐田、借荒、置牧等名义之下,分割去无数肥沃的国家土地,以致政府掌握的土地陷于枯竭状态;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急遽增加,受田人数日益增多,应受田数额大大增加,更加使得均田的给受发生严重不足的情况。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首先计算州县每年所需费用和上交朝廷的数额,并以此数额向百姓征税,通过对支出的估量来制定收入的数额。无论主户、客户,都按现在的居地制订簿册;无论成丁、中男,都按贫富状况划为等级;流动经商的人,在所居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他们与定居民户一同纳税,不能侥幸获利。定居百姓的赋税,在秋天和夏天两次征收。那些租、庸、调以及杂徭等全部省去,整个征税事务由度支统一掌管。

——摘编自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叶均田制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12-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   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析两税法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6

材料二   均田制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造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严重局面。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了新的调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税收体制调整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中“庸”的含义,并阐明“庸”实施的意义。
(2)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唐德宗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的名称,并写出其主要内容。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9 .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

——《资治通鉴·隋纪》

材料二   唐代名相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李雪华《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后期,户籍“浸坏,多非其实”,“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众“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留下的本地百姓“百无四五”。这种情况下,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租”、“庸”、“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 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 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 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 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 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法的影响。
2023-10-2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