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赋税制度的变革,事关王朝兴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出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推行租庸调制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780年,宰相杨炎推行新税制:按资产缴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粮),一年两次征收,即“两税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和征税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23-11-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摘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3

材料二   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2000多年来这个帝国已在所谓“中国本土”的区域范围内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在规模可相比的政治体之中,无论西方的罗马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伊斯兰世界的马穆鲁克帝国或奥斯曼帝国,维持的时间都远远不及中国那么长久。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视角上归纳分析唐朝作为中国一个转型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并概括指出中国为何能维持长久的整合统一?
2021-1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4 . [赋税制度与国家治理]

材料       张居正从政之初其实并无改革之意,但在从政的过程当中,他发现国家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在其所写的一篇奏疏《陈六事疏》中,他指出近年来国家发展与民间产生、积累了较多弊处,有颓废不振、积重难返之势,如果不加以变更,恐怕不能使天下面貌一新,统一臣民的志向。一条鞭法改革在中国赋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从唐朝两税法到清朝摊丁入地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梁方仲是我国学者中对一条鞭法研究较为详尽的一位,其著《一条鞭法》是以一条鞭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论。梁方仲将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的主要差异归纳为:(1)将之前繁杂的赋役(包括夏税、秋粮、里甲、均瑶等)简化合并,归于田赋中随夏、秋二税统一征收,由此大大简化了税制,封建社会的徭役制度也日渐衰亡;(2)赋役合并后,赋役征收解运由人民自理改为官府雇人应役,无偿劳役基本被取消;(3)原先里甲十年一轮改为每年一轮;(4)将主要实物征收改为主要货币征收,除了部分特定地区征收粮食以供京师外,其余各种赋役征课一律折合成银两交纳。相比于两税法,此处有较大进步,因为两税法以货币计税,但征收的还是以实物为主。而一条鞭法不仅以货币计税,而且征收也是货币。有学者指出,明朝以一条鞭法为核心的赋役改革与以往的根本区别在于“赋役一概征银”。

——摘编自傅鹏源《中国古代公平税收思想演进及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条鞭法在赋税改革史上的意义。
2023-02-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二2月调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初,政府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鰥夫六十、寡妇五十、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这一规定,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富户对当地乡村的掌控,但也有利于乡村基层的稳定。到了玄宗时期,随着富户阶层兴起,政府也逐渐尝试给富户摊派事务,并且兵役也多由富户承担:“请于江淮转运租米,取州县义仓粟,转市轻货,差富户押船。若迟留损坏,皆征船户。”税、役都由富户负责,看似加大了富户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将权力交到了富户的手中。

——摘编自谷更有《唐宋时期的乡村控制与基层社会》

材料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财政彻底陷入瘫痪状态。面对困境,政府开始了全新的财税政策即两税制,有效改变了赋役不公的状况,大大减轻了贫农的负担,保证了乡村社会的稳定。此后唐代统治者亦多次下令,重申两税制:“天下除两税外,不得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者,”通过禁止人口买卖、叫停苛捐杂税、打击宗教势力等手段,政府有效地维护了乡村基层的秩序。而在两税制的背景下,富户成了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这既解决了乡官制下里正没有足够能力收取赋税的缺陷,也有效保证了贫农的基本生存,故而富户阶层最终成了政府在乡村的代理人。至此,富户轮差的户役制兴起,唐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基本完成。

——摘编自胡瑜锴《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唐代乡村治理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乡村治理的新举措,并简析其影响。
2022-10-07更新 | 34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赋税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两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例(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大唐六典》

材料二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户不分主客、不分民商,按现居户籍一律纳税;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废除,依田亩和资产多寡确定税额,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税额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总数所应交纳的钱谷总额为标准分摊到各州县,按贫富等级定征收。

——摘自苏毅《唐代后期国家财税的改革与经营》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归纳这些变化分别带来的影响。
2022-08-1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方式上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清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ー,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ー月。

——《新唐书杨炎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种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9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1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免除)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息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


(1)上诉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3)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反映的税制有哪些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