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据报道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工作暂告一段落,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2024-03-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3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0-07-19更新 | 796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