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史书上这些记载说明唐朝两税法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     
A.扩大了收税对象B.废除了人丁税
C.提高了税收标准D.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4-04-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白居易在《赠友》中写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上述诗文意在(       
A.批评两税法加重人民负担B.赞扬开元盛世
C.肯定商业发展的巨大作用D.否定租庸调制
2024-03-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4 . 《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2024-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中后期,国家税收开始由“税丁身”向“税资产”转变,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D.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024-01-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两税的含义是(     
A.土地计税与房产计税两种征收标准B.实行租庸调制
C.一年分夏季秋季两季纳税D.实行一条鞭法
2024-01-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九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代两税制乃用钱币纳税,如无钱币,则可代以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这表明唐代两税制(     
A.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存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可能
C.阻碍了唐朝的商业发展D.提高了财政税收的效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中,最能体现其改革意图的措施是(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B.按田亩缴纳地税
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D.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公元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改革。两税法把租庸调中的“庸”和“调”都改为以货币缴纳。“庸”原来是以绢和布代役的,是用实物代替劳役。现在改“庸”为货币缴纳,实际是把劳役税改为货币税了。据此可知,两税法改革(     
A.提高了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B.优化了社会结构及运行机制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