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用急不待秋,方青苗即征之,号青苗钱”,“五年始定法,夏上田亩税六升,下田税四升,秋上田税五升,下田税三升,此夏秋分征也”对上述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制度变革具有渐变特征B.唐代宗已全面实施两税法
C.与王安石青苗法内容一致D.实现减轻民负的根本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三国魏晋时期经济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晋)羊祜伐吴时,收割吴国百姓的谷子作为军粮,然后计其谷价,送绢偿还。《晋书·羊祜传》
(魏)收田租亩(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武帝纪》
(魏官)任嘏与人共买奴婢,各出八匹,后奴婢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三国志·王昶传》注引《任嘏别传》
(益州)丰,璋以米二十万斛……缯絮锦帛,以资(助)刘备。《三国志·刘璋传》
A.北粟南稻的格局开始形成B.三国时期丝织品贸易繁荣
C.绢帛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D.政府强化赋税和人口管控
2024-03-11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钱穆认为:“租庸调制的后面,连带的是一个‘为民置产’的精神。及丁则授田,年老则还官,‘为民置产’与‘为官收租’两事并举……农民生活之宽舒安恬,蒸郁而生整个社会之繁荣。盛唐时代之富足太平,自贞观到开元一番蓬勃光昌的气运,绝非偶然。”钱穆旨在(     
A.强调租庸调制造就盛唐气象B.赞扬唐代统治者的民本情怀
C.说明处理官民关系的重要性D.表明制度合理有利社会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中期以后,社会上“逃户”现象日益严重,“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以至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这(       
A.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B.促进了租庸调制的推行
C.表明弃农经商之风盛行D.导致了国家管控力减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两税法之所以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是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B.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D.保证农民有充足劳动时间
7 . 中国古代某制度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凡庸、调之物,仲秋而敛之,季秋发于州”。这一规定(     
A.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加重了当时土地兼并问题D.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2024-01-0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ˈ。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对材料所示制度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这是名义上的土地地主私有制B.战国时秦国首先推行后国力强盛
C.直至宋代被贵族官僚地主破坏D.受田农民须向国家缴租税、服徭役
9 . 唐朝租庸调制之下,岭南地区的农民只需交纳稻谷;被征服的突厥人则输送羊和硬币;作为商业中心,扬州的大部分赋税是用钱币而不是用粮食和丝绸来支付;而成都作为手工业制造的中心,它应承担的赋税则统统是用丝绸来缴纳的。这(     
A.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C.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2023-12-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税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税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