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的演变。“舍人税地”的实现需要各种条件,如丈量土地的技术、复杂的官僚系统等。材料意在说明这种变化(     
A.依靠统治者的意志来实现B.与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有关
C.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D.利于减轻劳动者的赋税负担
2024-04-23更新 | 352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初期实行名为“诸色旨符”的财政预算程序,即在各地户口、田地、课丁上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的有关法令、法规和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州县的具体税收品种和数量指标。这一做法(     
A.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B.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C.标志着两税法改革的实施D.精简了税收流程提高效率
2024-02-29更新 | 40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3 .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生计和生存的状况,民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不是从历史上抄袭过来的,而是性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有下列各项:第一,给民以“恒产”;第二,赋税徭役有定制;第三,轻刑罚;第四,救济穷人;第五,保护工商。孟子的先王之道就其内容而论,与时代的要求相合拍,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玩敝。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炎疾其敬,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孟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孟子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

——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

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列举了部分朝代赋税制度相关内容。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

租庸调制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唐后期

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纳税。
据此可推知,赋税征收(       
A.皆以财产为主要标准B.随社会发展进行调整
C.强化对农民人身控制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 .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③“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
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A.②④①③B.③④②①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次调整(     

土地产权赋役项目征税对象课税形式
调整前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田赋、力役、贡品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户税、地税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以钱计算税值,再交纳实物。
A.确保了宋代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B.促进了隋炀帝等创立科举制度
C.减少了政府税收名目和收税的对象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当时有人评价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从侧面反映两税法(     
A.转变了征税标准B.减轻了农民负担
C.保障了财政收入D.扩大了税收对象
10 .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均田制发展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3-11-02更新 | 413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朝鲜族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