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政治认同B.促进民族交融C.恢复儒学正统D.倡导经世致用
2 . 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B.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康熙帝晚年曾回忆说,当年辅政大臣索尼、鳌拜等人“迫朕杀”与之有怨的尚书苏纳海,他“并未依其言降旨”,索尼、鳌拜等依然宣称是其“旨意”,将苏纳海处绞。这一故事反映出康熙时期(     
A.专制皇权逐渐发展B.朝廷决策缺乏效率
C.军机处的权力扩大D.内阁掌握政务大权
4 . 自康熙率先实施秘密奏折制度以来,皇帝与有奏事的官员单线联系,同僚之间不清楚各自向皇帝报告的内容。若皇帝从别的渠道更早获知其辖地的信息,督抚汇报迟缓或明知不奏,必将受斥责,忠心亦会受到质疑。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A.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增加了运转程序的复杂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

材料一   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材料二   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
7 . 康、乾诸帝几乎每年夏秋之际都要在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五个月左右,与蒙藏各族各部及宗教首领行围打猎,把酒言欢。同时仿照五台山、蒙古、新疆、西藏各地的寺庙,环绕避暑山庄东、北方向,先后修建10余座汉、藏佛教寺庙,供其居住、讲经礼佛。这反映出(     
A.清朝统治者生活奢靡且好大喜功B.蒙藏各族与清政府保持着宗藩关系
C.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了民族间的关系
2023-01-0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理科)试题
8 . 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     
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社会矛盾全面缓和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
2023-01-04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进一步的降低,“内阁宰辅、名存实亡”。乾隆时期,“凡阁臣不入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不得预闻”。这反映了(     
A.中枢决策机构的异变B.中外朝制度的形成
C.君主专制得以强化D.内阁行政权的丧失
2023-01-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清政府先后颁发《防范夷商规条》《民夷交易章程》等,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以及蚕丝也不准出口。这些规定(   
A.绝对禁止了中外贸易往来B.根本上消除海上走私及海盗行为
C.保护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