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1 .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玉米、甘薯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白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白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2021-08-28更新 | 362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代歙人吴长公自幼业儒,父客死异乡后,母令他弃儒业贾继承父业。吴长公遵母命外出经商时说:儒者直孜孜为名高,名亦利也。籍令承亲之志,无庸显亲扬名,利亦名也。不顺不可以为子,尚安事儒?乃今自母主计而财择之,敢不惟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遵从母命弃儒从商可理解为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
B.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孝道文化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逐渐走向消亡
D.“弃儒从商”现象的出现,是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2019-12-04更新 | 1074次组卷 | 33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   
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B.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
C.使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2019-11-13更新 | 346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 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 衣料。18 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 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 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 人的衣料,18 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 贸易。19 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 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 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 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 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 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2019-10-25更新 | 323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兰州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明初,松江府的官布全部征收实物。从明中叶开始有本色与折色之分,本色即为实物,折色则为布折银,改折棉布占总数约24%。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纸币的普遍流通
B.松江府棉织业最为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区域化专业化市镇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族聚居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
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茶马古道促进了人口迁移
C.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
D.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
2019-10-21更新 | 491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B.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C.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D.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2019-10-17更新 | 63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