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下列不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是
A.朱熹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2022-01-21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理学家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这些思想
A.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蕴含了理学的精神价值
C.体现了传统的民本观念D.强调了学术服务于现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不耕无以为养,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清代学者焦循(1763—1820年)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一切不善,多由于贫。”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从中可以看出清代的家训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冲击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2022-01-19更新 | 628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顾炎武认为,在西周时期,天子、公、侯、伯、子、为,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抓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而取之于百姓的报酬。 顾炎武的主张
A.意在实现君臣关系地位平等化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为否定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D.旨在论证爵禄制的合理性
5 . 郡县制度

材料一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材料三   学者钱穆说:“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柳宗元和顾炎武对郡县制度看法。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认识。
2022-01-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2022-01-12更新 | 1035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能体现家国情怀的有
A.心即理也,知行合一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顾炎武著作颇丰,其中多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
C.改变了学术发展的方向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顾炎武提出了由音韵文字通诸子百家的主张,借以达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以救世”的目的;扬州学派的阮元曾指出:“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此可彼说起矣。”这
A.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被削弱B.表明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C.彰显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D.体现出市民文化的兴盛
2021-12-17更新 | 386次组卷 | 5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6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