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世纪60—90年代,奕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中体中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来要求

“中体西用”一般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其作用和意义,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如表所示。

看法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充分体现了洋务运动目的和手段的根本矛盾,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与实际行动的行不通,硬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体系糅合在一起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黄逸峰
姜铎
“中体西用”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进步的,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来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季云飞
陈旭麓
“中体西用”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其逐渐丧失了历史进步意义,成为中国社会继续近代化的思想障碍。丁伟志
何继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19世纪70年代出使欧洲的刘锡鸿认为,英国确实没有残暴不仁之政,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曾来过中国“得闻圣教所致”,大清要富强,完全不必向他们学习。这表明刘锡鸿
A.固守“中体西用”思想B.坚持传统的“夷夏”观
C.蕴含救亡图存爱国情怀D.否认英国政体的进步性
2022-04-30更新 | 31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187212月《中西闻见录》第5号目录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该刊拟定一条办刊宗旨,并结合时代背景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宗旨鲜明,有理有据,史实准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1年,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闳考察太平天国,向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举办洋务等七条建议,洪仁玕接受了他学习西方的建议。容闳离开太平天国后,以扑灭太平天国为事业的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受了他学习西方的建议,并将其一部分主张转化为实践。这说明
A.民族矛盾刺激下内战双方对时代主题有某种共识
B.以容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C.太平天国与清朝要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目标一致
D.清廷将主张转化为实践说明其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6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弛”。“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郭嵩焘旨在
A.分析洋务运动的不足B.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C.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D.选拔优秀的治国人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话、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他们不想做相与做师,不在现世活人身上打主意,不关切人群大共体,他们只把兴趣集中在几本遥远陈古的书籍上,他们遂真成为一些书生与学者。他们不注意人人可为圣人的活教训,他们只想教人能读圣人书。而其读圣人书,亦不重在通大义,辨真理,而重在其版本字句,声音训话,事物考证。总之是避免了以人文作中心。近人又说清代学术相似于西方之文艺复兴,此语绝不得清儒之真相。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二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旭麓先生说:“顽固派对于洋务派的憎恶,有的时候真有点切齿腐心的味道。但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近代百年都是如此”。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爱国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2020-03-06更新 | 272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19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