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864年李鸿章致恭亲王书》

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

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权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1)材料中的“日本君臣发愤为雄”所指何事?结果如何?
(2)材料中,李鸿章提出了哪些主张?
(3)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些主张?
2020-04-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4届高三1月调研(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2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最确切的推断是
A.学习西方逐成中国社会思想主潮
B.19世纪中后期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C.科学类书籍的翻译数量增长显著
D.马克思主义终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2020-03-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2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009·上海静安·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创办洋务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千年未有之变局”他提出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这说明李鸿章
A.既主张办洋务,也提倡变革制度
B.为了和戎,必须变革制度
C.主张对外“和戎”和对内“变法”结合
D.在保留封建体制条件下,变更传统的做法,引进外国技术办洋务
2020-02-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世人对此言论进行了新的提炼,变成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脱亚入欧,全盘西化
2019-11-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5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尽管具有强烈的折衷调和的守旧倾向,但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西文化之伦理型与知识型的基本特征”,评论的是
A.“中体西用”论
B.《天演论》
C.共和革命思潮
D.“德先生”与“赛先生”
2019-11-06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6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主其事者”有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9-11-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7 .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冷嘲热讽。这反映了
A.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了国人抵制
B.学习西方的行为遭到国人的非议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2019-11-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16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后的十余年间,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潮流是
A.儒家三纲五常观念
B.接收西方宗教观念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2019-11-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上洋务运动有很多名称:“夷务”“自强新政”“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等。其中体现革命史观的是
A.夷务
B.自强新政
C.洋务运动
D.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0 . 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曾国藩
D.康有为
2019-08-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