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 道试题
2016·上海·二模
1 . 下表是摘自《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其共同之处在于(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条件
C.中国开始主动进入了资本主义市场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性需求
2016-12-13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第二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你推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D.《南京条约》
3 . 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4 . 梁启超对甲午中日战争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促进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B.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C.启迪了民众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D.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 . 据学者统计,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几十年中,日本翻译中国的书籍仅有16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中日交恶,文化交流锐减
B.中国已经落后,日本不再以华为师
C.中国战败之后,不再向日传输先进文化
D.日本崇尚西学,中文翻译人才匮乏
6 . 清末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中曾描述:“上海一埠,自从通商以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开始后C.甲午战争后D.民国初年
7 . 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8 . 19世纪末, 外资银行落户北京东交民巷。1896年, 盛宣怀在《自强大计折》中提出:“西人聚举国之财, 为通商惠工之本, 综其枢纽, 皆在银行。”上述言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已控制中国的政治中心B.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列强加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D.中国半殖民地化最终形成
2016-07-05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福州五校高二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9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10 . 观察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
中方101912 052
日方122723 566

A.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B.展示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中国官兵以弱胜强,击溃日军
D.日方兵力处于相对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