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0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2 .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转移。党中央的做法(     
A.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
C.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D.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
2024-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十万人,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     
A.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B.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
C.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2024-03-03更新 | 25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对我国的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改革。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的生产力
C.以科技服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D.将发展科技作为国家中心工作
2024-02-2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5 .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A.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B.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D.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23-24高三下·陕西榆林·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1973年1月,国家计委提出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建议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约43亿美元的设备,简称“四三方案”。中国利用该方案,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化工、采煤、电站等),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据此推知该方案(     
A.彰显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B.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表明我国已放弃计划经济模式D.有利于帮助西方国家度过经济危机
2024-02-27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7 .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报告(     
A.有利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B.凝聚国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C.改变了我国工农业落后的局面D.严重脱离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
2024-02-25更新 | 81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8 .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门堰是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距今约2223年。《舆地纪胜》记载,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片责,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片曹片责两堰,“灌田两千余顷”,史称“七门三堰”。

明宣德年间,知县刘显定七门堰引水例,“上五荡用忙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七月底接堰水灌田。下十荡用闲水,每年八月初一至次年三月底,引堰水灌塘、陂、沟,蓄水灌田。”此制度一直沿用至民国。“使强者不得过取,弱者不致失望”,该制度开创性地实行忙闲轮灌制,完美契合七门堰灌溉体系。

清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记载:“沙湾之地,厥宜泄水”,古人已早早认识到弯道环流效应。七门三堰,取水口均设置在河流凹岸,成功实现水沙分流,实现了弯道环流理论的运用。又记载:“山冈之地,最宜蓄水,因高就下,可塘可堰,渟潴灌溉,利饶耕作”。在灌溉系统建设中,古人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串连十五荡,形成输水干渠,疏浚塘,荡、沟、渠,串联互通。

——摘编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报道

材料二   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淠史杭工程始建于1958年,历时14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汧史杭灌区发源于安徽省六安市,润泽江淮,是新中国治淮工程衍生的重要成果,联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灌溉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灌区国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98万亩。

65年来,汧史杭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六安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动六安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去”。

——《人民日报——洪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2023年08月18日16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水利建设的意义,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4-02-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安徽省委要求六安地委1961年全区应压缩城镇人口8.55万,1963年全区应减少职工2.1万人,安徽省委作出这一要求旨在(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B.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D.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2024-02-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模拟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 “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河决澄阳县境双合岭,于时刷堤未宽,水性尚缓,急加防堵则事半功倍,乃以南北构兵,迁延未塞,时机坐误”“翌年大汛泛滥,口门刷至八百余丈,澄阳地势平衍,横流所届,昏垫随之”,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大量居民流离失所。191410月,北京政府任命徐世光主持双合岭堵口事宜,筹拨工程经费“五百三十七万六千五百八十元”;11月,徐世光调集山东省河防十一营和冀南巡防二营协助堵口工程;19151月,开始兴筑坝。工程伊始,徐世光认为“大工开办端赖群力,而夫役一类所用尤多”,于是“招雇夫役之中实寓有以工代赈之意”,酌量发给灾民工钱,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大事记

19496

华北、中原、华东三个解放区在济南召开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大会

19498

黄河水利委员会起草了《治理黄河初步意见》

1950

开始对黄河大堤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加高培厚

19513

开工引黄灌溉济卫工程;4月至8月,完成了1500米长的溢洪堰工程

1952

在陕西省韭园沟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全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韭园沟

195410

黄河规划委员会正式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

1956年至1957年底

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1957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6年至1965

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约50万人因水库淹没土地而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黄河双合岭决口导致灾情不断扩大的原因,并指出当时解决灾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春季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