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到民国的调解主要有民间调解和官方调解两种。民间调解包括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作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固守厌讼与调解等传统解纷方式”,对官方主导的调解较为排斥。在纠纷调解时“一般无需法律,或只需要很少的法律”。国民政府曾训令各地普遍建立政府主导的调解委员会,还在1931年颁布《民事调解法》,规定民事纠纷“非经民事调解除调解不成立后,不得起诉”。由于实行效果不理想,1935年,《民事调解法》被废除。

——据谢健《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等

材料二   1978年以后,我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重建了人民调解制度。相关法律规定:在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基层群众选举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往往由政治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专业人员组成;调解双方自愿遵守调解协议,如有反悔可向法院起诉。到21世纪初,各行各业专业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纷纷设立,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社会提供调解服务的现象大量出现。到2012年,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调解结案比例达到42%,反观判决结案比例下降到27%。

——据刘青《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研究(1978~20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调解制度发展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调解制度与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新中国发展人民调解制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教化置于安邦治国的首要地位,且在明代尤为重视。朱元璋在洪武五年下诏斥责当时社会风俗落后,“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市井之间,尚然元俗”,百姓不受管理。本着“教化必本诸礼仪”的方针,明初每年举行“乡饮酒礼”,届时,知县要亲率官员齐到县学的申明亭,当众宣谕,在宣讲圣谕后又接着讲解法律条文。朝廷用礼教改变蛮荒异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校教育来达到目的。故明代州县官员都比较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官学。明代为使教化收到更好、更广泛的效果,也非常重视乡里社学,洪武初,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子弟。正统元年,令各处社学、提学及有司严督劝课,不许废驰,复民间子弟听入社学。而州县官亲自巡视乡社,考核社学学生,文章优异的,便推荐到州县学继续进学、参加科举,以示旌表。学校教育对平民百姓的向化也确实有很大影响,“二百年来民情今日始泄,二百年来民心今日始安”。

——徐燕婵《试论明代教化》

(1)据材料概括明代实施教化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分析“明代尤为重视”教化的原因。
(2)概括明代乡约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教化带来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为准确把握地方财政收支实数,推进宪政进程,1909年清政府上谕选派44名监理官赴全国各地开展财政清理计划,然而,地方督抚颇为抵触,甚至与监理官大起龃龉。由此可知(     
A.新政举措引发保守派抵制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C.权力下移影响近代化进程D.民主革命时机已经成熟
2024-04-2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公元前227年秦南郡郡守散发家长式告诫文告。“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是以圣王作法度,以矫端民心……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邪避(僻)……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法家学说在秦朝占据统治地位B.文告维护了儒家主张的价值观
C.先秦时期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D.出现了法家律令儒家化的趋势
2024-04-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4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1932年初,蔡畅被党组织调任江西省委妇女部长兼组织部长。当时,江西农村有一种迷信说法:“妇女犁田耙地,要遭雷公打的”。蔡畅于是亲自示范,带动妇女犁田耙地,打破迷信,各县迅速组织起妇女耕田队、劳动互助组、犁田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此类行动(     
A.增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B.使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
C.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024-04-2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连续访问非洲10个国家。随行摄影师后来回忆此次出访时说“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击鼓、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这反映出新中国(     
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C.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D.重视对非洲的援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05年,乘清末新政与机构改革之风,袁世凯不断将心腹部下举荐到中央、地方的关键之处。朝堂之上,半数袁氏嫡系。地方亦是如此,天津、山东、河南以至东三省皆为北洋地盘。袁世凯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B.彰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
C.加速了清政府覆灭的历史进程D.宣告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024-04-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据清代行政管理著述《牧令书》记载,浙江海宁知县报请巡抚委派代理人在乡村催征赋税,巡抚遂指示该知县召集士绅会议征询意见。在士绅支持下,这一申请最终得到批准。这说明了清代该地区(     
A.基层政府架构庞大复杂B.士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支配作用
C.知县直接征收基层赋税D.官僚注重与基层利益集团相协调
2024-04-1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9 . 苏轼因宋神宗欲低价购买四千余盏浙灯一事上书谏止,他说:“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惟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上述谏买浙灯一事,体现了(     
A.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苏轼的政治远见和民本思想
C.苏轼的为人正直和刚正不阿D.宋朝皇权与相权的互相制约
2024-04-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1327年,当英格兰贵族罢黜爱德华二世并将其子推上王位时,引用了“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句格言。两个世纪以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皇党人曾表达了如下观点:“废黜不信守义务的国王并非叛乱,因为他本人即是一个人民有权推翻的叛乱者。”这反映出14—16世纪的西欧(     
A.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B.王权与教权间斗争激烈
C.有限王权观念得到了传播D.人民主权原则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