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基层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随着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解体,家户作为社区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开始突出。与此同时,个体小农对公共工程建设和保护的需求也要求有基层行政组织来承担,而且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激烈变动也使得基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如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等等。因此,乡里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国家深化社会管理、建设中央集权国家秩序的需要,也是乡里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摘编自卜宪群《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

材料二   上至秦汉,下迄唐宋之间,广大基层全是非宗族化的乡村。这期间的乡村无自治可言,国权归大族,宗族不下县,县下惟编户,户失则国危。乡村社会的实质是个极端的“非宗族化”的“吏民”社会。

——摘编自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材料三   在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官”的和“民”的二元组织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中包含了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由于这些“民”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建立了相对严格且便于实施的规章制度,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化方式,借助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纽带,故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封建政府能容纳这些基层自设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意味着封建社会根据社会形势变化已经做出适应。

——摘编自王日根《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与汉唐时期相比的突出变化,并谈一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对当代的启示。
2023-05-1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题
2022·天津·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成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国际法调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上至太空、下达海底,大到全球气候,小至衣食住行,都成为国际法调整的范围。《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国际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新变化
(3)有人说中国方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2022-04-03更新 | 35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4 .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

材料一   1930年前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全国已创建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中央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鉴于此,1931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并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放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评价它“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总结了自民国时期以来中国立宪的历史,借鉴了当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特别是苏联的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超越。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之基本框架,我国之后的宪法政治体制皆以此为基础。

——摘编自范进学《1954年宪法实花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给你带来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5 . 【近现代国际局势的演变】

材料一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百年和平”,若干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不仅瑞典和荷兰这样的长期户立国会宣布中立,英国等大国也常常加入中立国的行列,中立成为综艺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护欧洲相对和平的重要因素,以及解决欧洲民家海外扩张冲突的重要手段。相应地,这一时期中立的国际法地位与以往相比明显上广,制度化程度空前提高。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召开,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中立的相关稳定,相关公约在进一步明确中立国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交战时对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梁——以大国政治、技术进步与集体安全为视角》

材料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英美精英中进行的国际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在20年代,多盗贸易、贫罕、国际仲裁、大国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观念。但是,大急救使人们对关于国际秩序的这些基本设想失去了信心。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建立封闭的地区性经济体系以保护本国经济,民族主义、单边行动取代了20年代国际主义和国际合作:到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已经崩塌。

——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立理论与实践的“黄金时代”到来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实际已经崩塌”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

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众多,前后达300多个近似政党的组织。在1912年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胜利,然而就在力主内阁政治的宋教仁踌躇满志之时,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以削弱民主思想和民主势力的影响。同时,政党组织的骄纵失态和党争造成的社会混乱状态招致民众不满,一些政党甚至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党争中的胜利,使社会状况愈加混乱。这就造成了众多民众希望靠恢复帝制来结束纷乱的政党政治。这一社会心理为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提供了理由,最终,“宋案”的发生和第一届国会的解散宣告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

——姜洁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未实现向民主宪政转轨的原因及反思》

材料二

相关文件观点摘要
197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在多党合作事业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每年一次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不定期召开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小型座谈会;定期召开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专题讨论会议等。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写入了宪法序言,以宪法保障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与发展。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重申了“十六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

——摘编自陈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破产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3-11-2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8 . 【边疆危机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后着手于国家建设,然而国内外政治的风云变幻带来了中国新一轮的边疆危机。1911年,在中国政局动荡之际,外蒙古在俄国和上层封建王公的策动下宣布独立。这刺激了西藏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他们妄图仿效外蒙古,实现所谓的“西藏独立”。1912年,英国与俄国就蒙藏问题达成一致,两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前提,相互勾结瓜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革命时期唤醒了民众参加革命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但可能会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引导成为国内满汉民族间的民族仇恨,将会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摘编自王川、张启雄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边疆与少数民族》

材料二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有防。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执行剿匪追歼残敌的任务,解放了西南、新疆、海南岛和华东沿海除台、澎、金、马以外的岛屿,基本控制了陆海边防。为巩固边防,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战争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和安全,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任何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将会承担严重后果。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一贯坚持睦邻友好,但对一些无视中国领土、肆意危害我边防安全的行为予以断然的反击自卫。同时,组建了边防部队,开创了在边疆一线地区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形式的当代屯垦实践。党和人民政府的这些努力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有边无防的历史,为边疆的稳定和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梁瑞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治边方略探要》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新一轮边疆危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治边的主要措施。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9 .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蕴涵中国智慧。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图1、图2、图3、图4,分别对应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名称是什么?分析图2制度有何创新之处?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变化有何趋势?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023-11-1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货币演变表

时间法定货币概况
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七年(1374铜钱铸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商贾多用钞,民间通行各类货币
洪武八年(1375)至宣德十年(1435纸钞大明宝钞,政府先后禁钱和严禁金银交易
正统元年(1436)至嘉靖初年银、钱、钞兼用银、钱、钞三类平衡、银本位制
嘉靖以后白银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并在民间开始通用

——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近代以来,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货币,军阀混战和地方银行滥发货币现象日趋严重。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银币的铸造权属中央造币厂,其他各厂局不得铸造。1933年到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并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规定国家统一管理白银,工商业及公私往来都必须使用法币,个人持有的白银必须兑换成法币。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施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谈谈你对币制改革的认识。
2023-11-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