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材料三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1)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和措施?请写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
(2)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的理解。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2 . 【谈一谈】

材料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教权和王权之间既勾结又斗争。国家政权经常利用宗教,宗教也经常利用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经常为宗教的发展开辟路,提供方便,宗教也不会忘记为国家政权作祈祷、唱赞歌。正如马克思所说:“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曾为古代奴隶制进行辩护,也曾把中世纪的农奴制吹得天花乱坠。……基督教的社会原则把国教顾问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基督教及其教会也因此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对西欧进行独裁统治。

——杨春华《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之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古时期教权与王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2-09-27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统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一图示中依次封赐的是什么?上下级之间分别被称为什么?
(3)根据两则材料,谈一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之路

材料一     中国近代货币统一进程大事简表

时间事件
1887张之洞率先设局自铸新式银元,此后各省纷纷仿行。
1910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定银元为国币,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
北洋时期中央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铸壹圆银币,但各省所铸小银币依然在流通,外国银行钞票也始终占主要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废两改元,为统一货币打下基础。1935年。
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统一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后又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
解放战争时期法币因恶性通膨胀而走向崩溃,直到1949年中国货币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据冯郁《近代中国货币统一的进程》

材料二   201610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02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份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英镑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摘编自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府统一货币的举措,并分析阻碍货币统一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
2023-11-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平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某重点高中高二年级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论坛,同学们广泛搜集材料,节选如下:

材料一   

甲: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示意图

——根据邹逸麟《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整理而成

乙: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鉴于边疆存在显著差异,针对部分边疆区域采取不同程度的“因俗而治”治理机制,表现出秦汉边疆治理原则的灵活性与机动性。事实上,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的文化、经济、社会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一统理念难以迅速贯彻于殊俗绝域,作为过渡性政策的“因俗而治”便应时而生。

——卜宪群袁宝龙《“因俗而治”展现秦汉治边智慧》

(1)材料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运用秦汉隋唐史实,从因俗而治的视角,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3)谈谈中国古代大一统与国家治理的当代价值?
2024-05-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信息工具和认知工具,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政治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大田县有闽南话、大田话、龙溪话等十余种方言、土语,出门三、五十里方言就互相听不懂。当时来大田县农村工作的南下干部用普通话作报告,群众都听不懂……所以,在当时的群众中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懂听普通话,好像鸭子听雷轰”,“社会主义无限好,张耳聋子听不了”。

我们国家正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全国人民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进入了日益广泛的集体生活和共同劳动,这就更加迫切地需要一个规范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

——摘编自崔明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意蕴》

材料二

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突破1亿人大关。

2000年,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

21世纪初,语音技术在手机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普及。

2001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2014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

——摘编自李忠杰《共和国之路》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的认识。(13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关于农民离土的社会调查

1988年,某高校在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省(区)23县(市)24个村(自然村)点,进行农民离土现状的抽样调查。一共调查了985户,3929人,户均3.99,其中15岁—59岁的2710人,占总体人口的69%。下表为其中一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

农民离土后的职业(1980年—1988年) 单位:人,%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离土人数

相对比例

A做临时工,合同工

136

20.7

348

23.4

460

28.4

463

27.9

B学做手艺

2000

30.9

266

21.7

321

19.8

330

19.9

C经商

91

13.9

165

13.5

222

13.7

224

13.5

D养殖

17

2.6

34

2.8

63

3.9

65

3.9

E运输

28

4.3

66

5.4

87

5.4

93

5.6

F经办企业

39

5.9

98

8.0

116

7.2

117

7.0

G当保姆

9

1.4

12

1.0

17

1.0

16

1.0

H当国营职工

38

13.4

145

11.8

208

12.8

211

12.7

I(出嫁或入赘)

10

1.5

15

1.2

22

1.4

23

1.4

J当兵

6

0.9

9

0.7

17

1.0

17

1.0

K无固定职业

33

5.0

66

5.4

89

5.5

102

6.1

合计

657

100

1224

100

1622

100

1661

100

注:(       )里不能算是职业,只能算是一种类职业。

——据吴怀连《八十年代农民离工浪潮一10省(区)23县(市)农村调查》

(1)研究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对其成因作出简要解释。
(2)结合这份社会调查,谈谈我们在做社会调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4-01-3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争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德刑轻重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史料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
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无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
舍所好而行所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
施,而化之为贵。”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1)根据材料,区分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直接写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4-04-04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1(山东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狱有死囚,岁夕,撼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撼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撼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晋书·良吏曹撼传》

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二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

——《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三   唐太宗与宋代若干时期大赦情况对比

帝王名在位(年数)大赦(次)
唐太宗236
宋太祖179
宋太宗2011
宋真宗2616
宋仁宗4220

——据《历代刑法考》和《宋史·本纪》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做法所体现的唐代法律的特征。
(2)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立异以为高”“逆情以为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欧阳修观点的理解。
2024-02-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