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里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控制、管理民众与基层地区的制度性安排,以最大程度地获取人力与物力资源,建立并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秦朝,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组织,乡和里为行政机构,亭专司治安。汉代将全部国民编入国家户籍,所有国民都具有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的法定义务。借助“编户齐民”制度,两汉设什伍组织,里魁掌一百户,什、伍长,各主十家、五家,征收赋税徭役和户口管理是里长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秦汉时期,“三老制”也被承继下来,汉代时细化了三老的选任资格、职责、待遇等要求,选择道德高尚的老人担任“三老”之职,统治者还会派遣谒者赏赐布匹或亲自召见三老。

——摘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形成了制度化的政策措施,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力量对社会救济的积极参与。宋代商人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种救助,灾荒之时减价出粜米谷或无偿赈济,对贫困无力者宽免逋欠,捐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对同业伙友进行救济等形式,成为宋代社会救济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摘编自冯芸等《宋代商人与社会慈善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积极参与社会救济的原因。
2023-02-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传统法制中,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内在支持,道德几乎成为法律的化身。刑罚实施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法治主义的轻视和怀疑,也为法律领域中人治主义倾向提供了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诚实与正直、善良与正义、安全与和谐以及社会福祉理想的追求。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针对材料的任意一点或者整体,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律与道德提出一个论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22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英国伦敦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英镑也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英国仍然主导着国际货币体系。但英国的地位炭发可危,因为一旦英国经济衰退,美国就会取而代之,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力量。

——摘编自[]罗伯特·蒙代尔《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

材料二   1944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国际地位,并简述英镑确立该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
4 . 【中国古代法律与儒学】

材料法律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同时,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很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被直接纳入很多的法律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塑造了我国古代法律“伦理法”的特性。

——摘编自王科《浅析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法律与儒学”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惠文王时就出于巩固疆土及领土扩张的需要开始向巴蜀地区移民。秦灭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因“巴蜀道险”,秦因此多使“有罪迁徙之于蜀汉”。此外,秦始皇还徙六国遗民至巴蜀。汉高祖二年,关中发生严重的饥荒,以至于“米斛万钱,人相食”。刘邦“令民就食蜀汉”,所迁之地以现今成都等土地丰沃之地为主,并募豪民屯田,前来屯田者多为豪民从内地招募而来的农民,也有迫于生计被迫流亡于此的流民。为加强对巴蜀的移民及相关移民事务的管理,汉景帝、武帝时,有关官员选派“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到京师“受业博士”,并兴办官学。

——摘编自邱晴《秦汉时期西南地区移民问题研究》

材料二   明末清初,持续十数年的战乱加之瘟疫造成巴蜀地区“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这不但造成了巴蜀经济文化的萧条,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为此,清政府倡导并组织民众移民巴蜀。移民籍贯复杂,以湖广人口为主,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这些移民迁至巴蜀后,分散至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等地区,并在重庆等长江沿线城市形成城市贸易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地区的经济与环境。

——摘编自张敏《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与清朝巴蜀地区移民的不同,并简析其共同的影响。
2023-08-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意识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材料一揭示的是中世纪西欧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产生的作用。
2022-01-11更新 | 1028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引起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干预过多以及公共支出太高,对自由市场限制过多,个人和团体对政府过度依赖。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关注私人部门的力量,通过释放市场力量、采用公私合作、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干预等方式实现房地产驱动的更新和城市更新的私有化。

——摘编自(英)安德鲁·塔隆《英国城市更新》等

材料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198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和城市建设监察队伍,从整顿市容环境卫生入手,城市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城市建设综合性管理。

——摘编自汤文仙《从接管城市到治理城市:我国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思想演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英国城市治理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和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三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四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3)材料三、四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的认识?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 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国际法是和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适宜美洲大陆上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随着西欧国家向全球扩张势力,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播至全世界。与西欧界定之主权(民族)国家要素不一致者皆可兼并之,占有之,列为殖民地。

——摘编自鲁纳《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成立了两个刑事审讯法庭,审讯在前南斯拉夫及 非洲的卢旺达进行的“种族清洗”罪行,这又再一次燃起国际社会对成立国际刑法制度的希望,联合国后来更在1998年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条约,该罗马条约在2002 71日正式生效,至2008年已获一百零六个国家签署,并在海牙成立国际刑事法院,审讯像战争罪行、种族灭绝、反人道罪等违反国际法的严重罪行。

——摘自《香港法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国际法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 展。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
2022-10-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