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考试任用官员制度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3 . 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以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社会为背景,既有对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作者自我内心经历的记录。在该作品中,当时的法国
A.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B.巴黎公社暴力夺取城市政权
C.共和制政体推动工业资本发展D.按照《人权宣言》处理政务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本质而言,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从外交困境开始。而外交上的没办法,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没办法中国经济没办法,又是因为中国政治没办法。所以,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推进,终于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动。但是要说百日维新的起点,就必须从改组后的新政府重建具有近代特征的经济体制说起。

经济建设,以及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体制环境,是戊戌维新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能够放手让光绪皇帝比较独立自主地主持政府事务的时间太短,在这仅仅一百天的时间里,除了留下这部专利奖励章程外,具体的经济建设都很难看出实际效果。同时,由于新政启动的时间过于短促,当新政诏书接二连三、联翩而至的时候,各级官吏实在是有点难以消化、承受。8月26日,光绪皇帝再下诏书,点名批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指责他们“积习相沿,因循玩惕”,对新政诏书“置若罔闻”。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材料二   庚子事变后,首祸诸臣如载勋、毓贤、载漪、载澜、英年、启秀、徐桐等或自尽、或赐死、或监禁、或正法、或革职等等,于是曾在朝中享有强大权势的守旧力量几被芟除殆尽,“转为国家权力结构里淹淹无气的一方”。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内部的变迁导致如下结果: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臣进一步走向权力的中心,于是方有后来颇具影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等;而且,朝中士大夫甚少再有明目张胆反对政治改革者,甚至出现“群臣争言新政”的局面。无论是出于自保,抑或真诚的认识到了变革的需要,这种政治气氛显然是新政改革的必要基础。当然,最关键的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开始认识到新政改革的迫切性,终而有1901年1月29日的改革上谕。恰如因太后西狩而曾得宠的岑春煊所言,“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非仅涂饰耳目,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以后,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

——《渐进与激进: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不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源。
2022-10-3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封建皇权受到一定削弱
6 . 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儒吏共120人,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类别

通经达传的儒吏

能吏和文法吏

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

任侠、好武吏

人数

106

7

7

6

比重

88.3%

5.8%

5.8%

5%

注:有些儒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7 . 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以下属于英国文官制度形成背景的是(     
①加菲尔德总统华盛顿遇刺   ②国王贵族掌握官员任免权
③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频发   ④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剧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 . 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2018年G20领导人第13次峰会通过了《G20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G20这次峰会(     
A.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B.推动了国际法制化贸易体系的建立
C.加速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旨在打击少数国家的经济霸权主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底,人民政府接管的并转化为国营企业的各种工矿企业共有2858家,都暂时保留了旧的生产生活秩序,封建反动势力仍然欺压着劳动人民。为了解放企业内部的生产力,把工矿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从1950年开始,人民政府对各城市和各工矿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的内容大致包括: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清除隐藏在企业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废除包工制、把头制和搜身愤等压迫工人的制度;实行生产改革,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并在生产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消除工人队伍内部的对立,加强工人阶级的团结。到1952年底,全国各行各业的民主改革全部完成。

——摘编自白云涛《建国初期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国有工矿企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国有工矿企业改革的意义。
10 . 1832年6月,英国“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这一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议会体制的完善D.自由主义主流地位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