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8 道试题
1 . 东汉顺帝时期,察举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建立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制度这一制度对儒生的儒学经术与文吏行政文书能力进行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居官资格的手段。这一变化(       
A.解决了德行与行政能力的冲突B.进一步加强地方豪强的影响力
C.与后世科举的竞争性考试无异D.有利于提高选官标准的客观性
2 .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和古罗马的法律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思想则以自然法为核心理论。……正如西塞罗所言:“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对于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古罗马法学家将自然法称作自然的理性、普遍适用和永恒不变的正义,各国成文法的准则和依据。

材料二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若失去了礼的指导,法不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危害天下的“虐法”。礼治具有以下特点:强调法律的从属地位,依靠礼的实施,耐心细致地教化,以理服人;强调人情是法律的核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强调执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法律,“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

——以上均摘自《中国古代法与罗马法的差异》

材料三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有何积极进步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的几大重要特色;并分析该特色给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陕西宝鸡·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4-09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2024·福建三明·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西汉名臣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因心算能力,十三岁被破格任命为侍中,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汉代官吏选任中的“破格’现象(     
A.强化了选官的血缘倾向B.拓宽了官吏的仕进途径
C.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D.提高了地方的治理效能
2024-04-09更新 | 153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劳动教育政策的导向开始逐步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涵义。
2024-04-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对边区各级干部的培养,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如1943年《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晋察冀和太行分局抽调优秀干部来延安学习。并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竭力培养干部。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制定与实施了干部考核条例,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原则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作风民主性和学习先进性等,这些严格的标准有效控制了干部队伍的规模。边区先后四届政府,均基本保证任命行政干部在千人左右。此外,这些条例和法规要求对干部进行平时考核、临时考核和固定考核。边区政府还对各级干部队伍实行每年两次定期鉴定。针对考核和鉴定情况,政府确立了一套干部奖惩依据的具体办法,并广泛听取本机关和群众意见,对奖惩审批持审慎态度。同时,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奖惩为辅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奖励模范,不使积极分子沉没于一般群众中,是提高全部工作和全体人员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闫世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
7 . 下表介绍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到清初的对外交往,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汉代

使节出使各国, “远人宾服”

唐代

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

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

顺治曾诏谕“南海诸……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A.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稳定B.对外都输出新型外交理论
C.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D.外交人员众多且机构庞大
2024-03-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西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

隋朝

州(郡)、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朔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A.呈现持续增多的趋势B.具有浓厚的革新色彩
C.反映君主专制的本质D.下稳上动的变化特征
2024-03-2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唐代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的官员考核标准。“四善”是指德、慎、公、勤,即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中等以上考级必须有善。由此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制度(     

A.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官员升降B.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
C.保障政风吏治趋向清正廉洁D.标准严格且内容广泛
2024-03-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10 .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中的长官下属有“属官”“又属官”,前者职能非必与长官相关,后者多双重管理;而《唐书·职官志》记载中的长、属官,皆为履行机构职能所需而分工,科层井然。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行政运行机制的变革B.官修史书体例的不同
C.官僚机构的急剧膨胀D.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