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序号时间主题《时代》记者对封面人物的描述(或评论)
第一次1951618“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政治上暴虐的统治者,外交上听话的仆从,经济上无能的领导者”。
第二次1954510“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第三次19641113“周恩来受到苏联柯希金的欢迎”一个月之前,周恩来还被俄国人骂作“黄色危险、真马列主义的无耻堕落者,可恶的托派路线偏差分子和分裂者”,但现在周恩来不计前嫌来到莫斯科,“他谨慎、冷静得像是个来拆除炸弹的人”。
第四次1971118“中国人来了”1949年到1971年,中国用了22年时。
第五次197236“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开的正好是一个黑色的“友”字。
第六次197523“胜利属于周恩来”“自194910月以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周恩来,在70岁(实为77岁)高龄再次连任此职,不是简单的事情。”“重新安排老-.辈革命党人的工作,在许多方面说来,是公正的,也是适当的。”

——摘编自《人民网—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1)运用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与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周恩来登上《时代》封面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要能够解释《时代》记者的描述和评论)。
(2)在周恩来第三次登上《时代》封面的前一个月,中苏两国各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是“上天”,苏联是“下台”,不但震惊了世界,也使中苏关系迎来一个恢复和改善的契机。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写出这两件大事所指的分别是什么,并据此用一句话准确概括1964年11月周恩来苏联之行的政治意图。
2024-02-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奇石艺术中学2024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游徼徼循禁贼盗”。唐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已有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趋势。此时,民间“耆老”替代了秦汉以来的“三老”。宋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然“保”“甲”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皇权”的附庸。

——摘编自高福顺《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晚清与民国政府都试图在基层设置乡镇等正式的国家机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旧有的乡绅、宗族等地方精英打着地方自治的名号进入官僚体制,并且在失去了科举制赋予的国家功名制约后,开始逐渐向土豪劣绅转变,凭借国家的名义大肆掠夺乡村财富。“乡村的实际统治权为各种各样的传统力量所执掌,由此形成新型的(也是形式上的)中央政权与旧式(却是实质上的)乡村统治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汲取与强制能力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摘编自候绪杰《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能力:定位与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2-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这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人身自由加强,为商品经营、城市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自由劳动力。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一条鞭法”的实施废止了以户丁为主征调赋役的办法,改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黄册再也不能称作“赋役黄册”了,只具有人口统计的作用。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解,里甲组织丧失了原有的征解税粮、编派徭役的功能。一些少田或者无田的农民逐渐减轻或者摆脱了徭役的压迫,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到清朝, “摊丁入亩”的推行,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延续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劳动者人身不再成为赋役征发的依据,传统的人丁、土地双重的征发赋税标准演变为仅以财产(土地)为依据的单一赋税标准,这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唐至宋户籍制度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2024-02-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中国地方管理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武帝时期,地方行政有了重大的变化。郡和国的面积缩小了,同时随着本朝的领土扩张,一批新郡被建立,疆区的四个大郡被分割以增设五个新郡;14个王国或被改组,或丧失领地,领地被接管而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郡。公元前108年的帝国包括京畿区的两个部分、约48个郡和18个王国,这可能比汉代任何时期的版图都要大。

在武帝时期增设许多郡以后,有13名刺史被任命。他们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每一个刺史负责视察帝国中包括一批郡和国的指定的区域。他们调查皇帝的政府运转的情况,如果发现压迫、无能或贪污的证据,就直接上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掌握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这导致军人直接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违背共和政体原则。……1913年8月,《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方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袁世凯政府决定采用虚省制度,1914年5月,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管理的条件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袁世凯对地方管理的改革。
2024-02-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

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

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

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111日起《民法典》开始实施生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新高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民法典编纂的主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7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宣誓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摘编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2-0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南储材学堂

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创设江南储材学堂折》,奏请“就江宁省城创设储材学堂”,并获批准。

张在奏折中提出要“分立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培育人才而济实用”,要求所招生源必须有一定的西文基础,对所收学员“座谈约十分钟之久,然后试以文理,若不能文,则作诗以对,均无不可”“学生到堂,先试习三月.再行甄别”。

学堂对学生每日的作息、求学态度、勤俭节约、人际关系、功过赏罚均设有详尽的规条和学约。在之后的《延订洋教习合同》还就所聘洋教习之职责、教学、奖惩等予以明确规定,尤其是要求“该教习不得教导耶稣、天主教中事理”。

——摘编自李治昊《江南储材学堂发端及办学特色探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江南储材学堂的办学特色加以阐释。
2024-02-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1年,为缓解流民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规定:以教区为基本单位,各教区对自己辖区的穷人负有救助责任;地方政府治安法官是济贫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大多数教区对穷人的救济以户外救济为主,被救济者生活在家里就可以接受救济。

旧的济贫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端,如阻碍了工业发展和资本积累,助长了懒惰和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打击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等。对此,183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济贫方案。该方案提出,废除向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及其家属提供户外救济的济贫措施。同时提出了济贫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济贫院检验”原则,一切救济都应在济贫院内进行;二是“劣等处置”原则,院内救济者的生活状况不能好于济贫院外劳动者最差的生活状态;三是“中央管理体制”原则,成立一个中央委员会代替地方来管理济贫事务。

——摘编自徐琪新《英国济贫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7-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变迁”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官情况


材料二   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论定于乡而民不犯。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后来,选官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摘编自阎步克《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四   选官制是调整统治集团成分、分配或争夺权势利益的手段……选官制变了,权势和利益的分配格局就变了;反过来说,权势和利益的分配格局变了,选官制就会变。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特点,并指出九品中正制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隋唐科举制相关知识,对材料四中的观点进行解读。
2024-02-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