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救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 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由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力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3-09-07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余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

——摘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1日06版)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发展的时代,监察法也有了新发展。玄宗时期,在总结监察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监察六法》:“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1日06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刺史的职能,并评价刺史制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刺史六条》相比,指出唐朝《监察六法》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产生不同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3 . 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这一举措(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B.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束缚
C.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务实D.改善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
2023-09-07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新生入学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湖南立宪派一度组织了宪友会、宪政实进会等政治团体,积极为日后竞选国会议席,参与政府权力的分配作准备。但立宪派人士大多逐渐意识到“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消解
C.清末新政沦为了骗局D.政党政治的尝试宣告失败
2023-09-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编户齐民”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户籍遗失要被罚为官家奴仆。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控制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材料二   唐代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即居民登记户籍时,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因此,户籍档案通常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户籍登记,每三年举行一次。国家要按照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商人的授田数量是平民的一半。获得了国家授田的百姓,需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农民也因此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唐代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和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钩《户口簿上的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唐代户籍制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唐代户籍制度相比汉代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唐户籍制度。
6 . 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该行为侧面反映了(     )
A.议会下院不再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B.首相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C.首相和内阁对议会有重大影响力
D.内阁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政府权力
7 . 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上面写着“圣谕十六条”,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旁边一个小牌为“和事牌”书写“天地神明纪纲法度”,两旁为听众。由此可知(     )
A.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B.乡约开始带有强制力
C.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D.乡约有助于依法治国
8 .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下图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表,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
A.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中国迎来新建交高潮
D.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深化了与东盟各国关系
9 . 《史记》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结合所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掌管图籍文书
B.泰朝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实行分类登记
C.汉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以便征发赋役
D.秦汉时通过设立什伍组织,管理狱讼赋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