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76 道试题
1 . 【人口流动】

材料一   河西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雄吴、险津环峙,是屏蔽吴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摘编自刘玉球《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等

材料二   人口流动贯穿于明代始终,全国范围持续不断的自发的人口迁移,在明中叶形成高潮,而有组织的大移民则再未出现过。灾荒、过重的徭役负担、人地矛盾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流动人口的持续和大量出现,政府起初努力制止流动的发生,而在事实上无法控制流动发生后,采取了顺应形势的人口管理政策——附籍,即允许流动人口在所在地区安插落户,并在当地承担国家赋役。明代中期流出原籍的民众仍以从事农业为主,晚明则不同,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带来分工的细化,农业依然是一部分人的选择,但更多的是从事其他行业。离开农业的人有做乡绅家人者,有给官府做事打工者,有从事手工业、商业者,还有就是行走于江湖的游民。同时,政府社会控制的放松,也令人们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摘编自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向河西地区移民实边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明代人口流动与汉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流动人口主要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救荒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大事摘要
商 汤 二十四年大旱。汤祷于山林之野。
汉高祖 二年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汉。
汉文帝 二年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
汉文帝 十二年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汉武帝 建元三年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
汉武帝 建元四年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
汉武帝 元鼎六年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
汉宣帝 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常平仓于边郡。
汉平帝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光武 建武五年以旱蝗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弗案。
晋武帝 泰始七年以雍、凉、秦三州饥,赦殊死以下。
隋文帝 开皇五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
唐太宗 贞观二年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灾荒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防灾救灾思想。郑观应认为生态破坏是灾荒频发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损害分担,灾荒无忧”;设立农仓,平抑物价,农民一旦受灾,可及时提供帮助,使其免受盘剥。热衷于慈善的江南绅商经元善重视兴修水利,提出了治河代赈的主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灾源。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交通不发达是阻滞和影响救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尽量增辟富源,以防灾救荒;寻河治水,利航而祛灾;发展农业与植树造林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古代灾荒救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救灾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灾荒救助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024-04-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20世纪50年代初,为预防人在高温环境下产生热痉挛,我国从苏联引进了功能性饮料——盐汽水。尽管利润低于甜汽水,政府还是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厂家也将盐汽水的生产置于首要位置,一些高温工矿企业还自行建立了盐汽水生产车间。上述现象(       
A.反映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B.受制于重工业落后的现状
C.体现了“一边倒”政策的影响D.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4 . 下图所示为1926~1936年中国主要商品进口额(单位:海关两)及进口关税税率(单位:%)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关税自主权的实现仍存在较大障碍B.关税改革改善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扭转了贸易逆差D.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加剧了通货膨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方位观念在华夏先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方位观念(       

周人的方位观念

出处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昭右穆”“左祖右社”

《周礼》

“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尊省西向,卑省东向”

《礼记》

“内诸夏外夷狄”

《公羊传》

A.体现了王政的神权色彩
B.反映了周人严谨的地理意识
C.规制了周朝的政治秩序
D.凸显了基于血缘的族群认同
6 . 中华民族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大致定型,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过诸多措施,按照表1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该表。(只填写字母)
A.安西都护府B.北击匈奴C.宋辽夏金政权对峙
D.岁贡E.榷F.澎湖巡检司G.昭君出塞
H.开通丝绸之路I.宣政院J.行都指挥使司K.文成公主进藏
序号民族交融的方式措施(注:空格里填写字母)
战争C
和亲G
机构F
互市H
共治(任用少数民族上层人士)I
                                           表1
(2)请将表2补充完整。
地区朝代管辖机构
新疆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唐朝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清朝伊犁将军
西藏宣政院
明朝行都指挥使司
台湾元朝澎湖巡检司
清朝
                 表2

材料   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边疆致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马正大《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边疆治理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4-04-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增新的基本原则。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14世纪,法国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法国形成了限制主权的历史情况
B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美国政体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规定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推动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A.AB.BC.CD.D
8 . 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指(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以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巩固了共和体制B.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带有一定革命性D.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2024-04-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2024-04-09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清华附中嘉兴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10 . 中古早期的西欧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后期,国王与贵族、封建诸侯以及市民实行联合专政,并通过议会沟通以获得支持,于是国王超越直属领地限制,逐渐建立对全国统治。这种变化(     
A.根源于议会君主制的建立B.标志着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