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所示的学科设置,反映了(     

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B.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
C.近代学制的渐次完善D.新式教育的初步兴起
2 . 下表为1912—1913 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 人)
总人数拥有科举功名者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
过新式教育者
有前清为官或
任差经历者
18513446139
这一现象(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代的社会特征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2024-03-11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这次改革使中国结束了沿用多年的银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新型货币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货币发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与英、美、日等国际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B.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C.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D.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
6 .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发生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侧重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完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范仲淹的做法(     
A.有利于基层治理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开创救灾新途径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2024-03-08更新 | 188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4年,清政府效仿日本进行国语改革,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国语”依旧是满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A.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B.政体改革的保守立场
C.官僚队伍的结构变动D.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

姓名

在位皇帝

官职

司法事迹

1

黄霸

西汉宣帝

廷尉正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

颖川太守

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

龚遂

西汉宣帝

渤海太守

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

召信臣

西汉元帝

南阳太守

盗贼狱讼衰止。

5

王涣

东汉和帝

洛阳令

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

镡显

东汉安帝

豫州刺史

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

任峻

东汉顺帝

洛阳令

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

许荆

东汉和帝

桂阳太守

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

孟尝

东汉章帝

会稽户曹史

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

刘矩

东汉恒帝

雍丘令

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

仇览

东汉和帝

考城蒲亭长

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

童恢

东汉灵帝

不其令

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
2024-03-06更新 | 266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