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二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材料三   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被称为“宗教改革议会”。

时间会议通过的法令及主要内容
152911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遗嘱验讫税修正案》、《死亡税修正案》等三项法令,限制教会巧取豪夺。
15311第二次会议宣布英国教士“已在上帝法的许可范围内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保护者和最高首脑。”
153215第三次会议禁止英国主教将首年俸上交罗马教廷,迫使教士承认国王是他们的最高立法者。
15332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禁止向罗马教廷投诉议案》,废除了教皇在英国残存的权力。
153413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等四项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确认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及这一婚姻的后嗣的继承权。
153411第六次会议通过了《至尊法案》等三项法案,宣布英国教会奉国王为最高首脑,不再承认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主教首年俸和教徒什一税均有王室财库收缴;建立专门委员会对现任神职人员进行审查。
15362第七次会议通过《解散修道院法》,规定凡年收入不超过200英镑的修道院全部收归国王所有。

——摘编自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


(1)据材料一、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宗教改革议会”在政治、经济上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的?
(4)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2024-03-12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科)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

姓名

在位皇帝

官职

司法事迹

1

黄霸

西汉宣帝

廷尉正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

颖川太守

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

龚遂

西汉宣帝

渤海太守

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

召信臣

西汉元帝

南阳太守

盗贼狱讼衰止。

5

王涣

东汉和帝

洛阳令

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

镡显

东汉安帝

豫州刺史

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

任峻

东汉顺帝

洛阳令

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

许荆

东汉和帝

桂阳太守

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

孟尝

东汉章帝

会稽户曹史

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

刘矩

东汉恒帝

雍丘令

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

仇览

东汉和帝

考城蒲亭长

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

童恢

东汉灵帝

不其令

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淞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共发生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2024-02-26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2002年湖南少数民族自治州龙山县出土的里耶秦简(部分),内容多为政府档案,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2024-02-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统一后设置行中书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在全国的名藩大府及边微要地都屯戍重兵。解除长期以来南北间商业贸易的禁令,并设立驿传,取直大运河,创行海运。规定“凡宋无名之赋,一切调除之”。规定南宋的一石当元制的七斗,禁止使用私制的度量衡器具。禁江南行铜线,以交钞易换南宋的交子会子,使之成为全国通行的通货。

——据周良霄《元史》

材料二:中国文化的涵化力强大,游牧民族进入汉地,大都接受汉化、然而,单从汉化着眼,也有失真之处。辽朝设南、北两个枢密院,北院管理北族诸部,南院以汉法治理汉人州县。这种管理形式,金、元都遵循。在原有州县的基础上,金人在各处驻扎戍军,称为“猛安”“谍克”,蒙古也有由不同族群混合的“探马赤军”戍防冲要地点,他们的后裔都留在汉地,丰富了汉地的人口成份。辽金元的统治,凝聚了北族的共同意识,对汉地也有深刻影响,抹去了中国北方大族的传统势力。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统一后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金元国家治理的整体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2024-02-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户籍年代户主姓名身份应授亩数实授亩数买田未授亩数
武则天大足元年邯寿寿白丁13144087
唐玄宗开元四年杨法子卫士10139062
唐玄宗开元十年曹仁备卫士上柱国31826303119
唐玄宗天宝六年郑恩养白丁2348912133
唐玄宗天宝六年令狐仙尚中女518043
唐代宗大历四年李大娘5934250

(注:“上柱国”为勋级,是对作战有功者的特别表彰。)

——据敦煌出土的唐代户籍残卷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敦煌户籍残卷”对唐代均田制进行探究。
2024-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战国)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1)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尧舜权力更替”叙述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禅让说”逐渐占据主导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