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五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尤以科举制最具制度理性。在封建社会,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摘编自李双壁《入仕之途—中西选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正是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形式上,依据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客观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双方的历史背景的不同,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也存在差异。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考试方式总体上来讲比较简单,规则和程序也较简单;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般要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通过笔试可以达到测验个人文字、分析、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下的官员考核和晋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个人的好恶、人情关系所替代,而不是以被考核者的能力评定的。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考核、晋升也大多有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如考试晋升、考核晋升等方式。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于近代落伍,及至清末废除。

——摘编自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相较于前四个阶段最具制度理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于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
2024-05-1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法典编撰,大致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至成文法并到法典化的发展历程。从夏朝出现习惯法,到商周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完善,再到战国时《法经》开创成文法典之先河,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古代法典编纂技术和法律制度逐步成型并达到顶峰。《唐律疏议》不仅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律典的蓝本,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都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体例与规定已经达到了古代世界刑法之最高成就。

——何勤华《中国古代“出礼入刑”传统之赓续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系在民国时期由陶希圣、陈寅恪初步提出,并由瞿同祖系统阐释。该命题认为,秦汉律典“纯本于法家精神”,以“同一性行为规范”为治国之具;自汉朝起,儒生屡以律学章句、经义折狱等手段,将儒家强调差异性的礼义引入法律实践中;从曹魏到隋唐,引礼入律逐步完成,儒家化的律典成为法律的正统。

——赖骏楠景风华《法律儒家化未曾发生——以家庭法制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2024-05-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民主宪政的优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却非常复杂。从历史上看,宪政的产生过程也可能非常漫长。由非宪政体制向宪政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也会使得国家政治动荡。根据近代世界各国民主宪政道路建立的曲折过程,可以将民主宪政道路分为以下类型:自然演进型、卓越领袖引导型、不断革命型、非暴力运动争取型等。

——摘编自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1718世纪是一个思想启肇与社会革命同步进行的时代,所以也常常被称为革命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胜利,将启蒙运动的成果以新型的政治制度模式加以制度化的确立,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摘编自崔存明《西方文化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近代宪政类型划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三类型分别对应的西方国家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在新型政治制度模式中运用启蒙运动的成果的?联系所学相关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一法律文件中将启蒙运动的成果加以制度化?
2024-05-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学校卓越联盟发展计划项目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4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大学士,但大学士对政事“鲜所参决”,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选拔了解缙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从此内阁成了常设机构,其成员是正从六七品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宣德时开始了票拟制度,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于是阁臣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从内阁的形成、演变,可见内阁是皇权不可缺少的辅助,它是以亲近皇帝,在皇权的直接扶翼下运作的。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内阁制中央行政制度起源于英国。1688年至1701年威廉三世当政期间,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遴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由咨询机关变为权力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初,内阁日益成为一个独立于王权之外、依附于议会下院、主管行政决策的权力实体。19世纪中叶,议会处于至尊的地位,内阁秉承议会意志管理国家。19世纪后期,内阁开始凌于议会之上,成为政治权力的中枢和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轴心。进入20世纪后,内阁权力继续扩大,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首相的权力也相应扩大,英国政治学家詹宁斯将首相比喻为“众多行星围之运转的太阳”。

——摘编自汤勤等《西方行政制度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2023-11-1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材料一

图1《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图2《元史》关于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的记载

图3清朝在西藏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遗址

材料二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百万农奴在极端贫困中挣扎。和平解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百万翻身农奴进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西藏确定为“三区三州”中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都给予西藏重点照顾、特殊倾斜,带领西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中共西藏自治委员会《砥砺奋进七十载继往开来普新篇》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王朝处理西藏地区民族关系的方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实现“伟大飞跃”的原因。
2023-11-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

材料二   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进一步打击了教会势力。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材料三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一一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进步性。
2023-10-25更新 | 160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2023-10-16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已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宋代兴起的乡约组织,在当时还是同约之间德业相劝的民间组织,其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行政组织教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局限。明清时期,乡约组织得到进步发展,《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宣讲圣谕之礼”。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证。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三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律的地位和其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并概括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大宪章》对王权作出的限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又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