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产者阶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工人阶级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通过《镇压社会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意图扑灭在德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采纳新历史学派关于劳资合作和社会改良的主张,通过构建社会保险立法包括社会救济、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措施。1881-1889年间,德国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923年和1927年,德国又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基本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摘编自汪连新、杨建海《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失业使千万个家庭陷入饥饿与贫困之中,老年人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储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推行了扭转危机和缓和矛盾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跨了一大步。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部以老年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第一次在一部法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

——摘编自杜长宇《中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差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4-05-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3 . 下表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     
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或财政赤字
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
法国1992年社会保障赤字为150亿法郎,到1995年已猛增至640多亿法郎,法国财政赤字累计总额一度高达4000亿法郎
瑞典瑞典1994年政府财政赤字为1900亿瑞典克朗,内债9950亿克朗,外债3850亿克朗,这些巨额债务大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
A.北欧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系B.西方基层保障体系尚不完整
C.欧洲部分国家经济危机严重D.过度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4 .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构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子体系之一,提出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保障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据此可知(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建立B.我国强化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2024-01-16更新 | 39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于1889年、英国于1908年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确立养老保险制度,而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得较晚。20世纪初,美国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建立起一个由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由地方上的州和市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计划。联邦政府实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于大萧条时期,以国会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这部法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对老年、失业、伤残、死亡和遗属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津贴,强调应当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联邦政府和州及地方政府的职能。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得到确立。

——摘编自曾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的统筹比例较高,而待遇标准相对较低,在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推动下,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都向选民做出提高社会福利的承诺,以此来拉拢选民,其结果是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攀升。60年代福利的过快增长,为7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的支付危机埋下了隐患。社会保障制度被作为政治工具,是西方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摘编自王虎峰《养老金生产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6 .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于德国(       
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B.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7 . 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948年宣称英国已进入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行列;60年代美国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     
A.对抗社会主义阵营B.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巩固资本主义制度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23-12-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材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也迅速开展起来。如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1986年,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进入1987年后,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布)和《尘肺病防治条例》等,1988至1989年相继出台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同时《传染病防治法》已于1989年2月21日颁布。经过各地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与此同时,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有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方面。

——摘编自何佳馨《新中国医疗保障立法70年》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的影响。
2023-11-26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铁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英国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具有广泛的行为空间,在能够促进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可以以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力保证或者教育培训方面的优质人力资源。英国的这一社区治理模式(     
A.体现了权力钳制下的高度自治B.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C.说明社区已取代了政府的功能D.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23-10-05更新 | 485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班)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住房署为16.8万套低租金公有住房提供了资助。《美国住房法》的实施标志着联邦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干预由间接调控向直接管理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50年代下半期,被称为“蔓延的社会主义”的公共住房步入低谷。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

——据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把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止2011年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

——据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在二战前后公共住房政策的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公租房政策上的创新之处,说明中国大力建设公租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公租房建设问题上体现的执政理念。
2023-08-05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