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的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尽管现代化理论家对于线性的历史演进会如何展开,是否存在着取代现代化的道路存在分歧,但是,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9月下)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以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种形式并兴并进。所谓文化民族主义,就是表现于文化领域内的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一种思想。

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戍戍时期康有为
梁启超
“凡天下国之盛衰,必视其教之隆否。教隆,则风俗人心美,而君坐收其治;不隆,则风俗人心坏,而国亦从之。”西人东来,“必将以其教易吾教”,必须“尊孔教救中国”。
五四前后杜亚泉
梁启超
梁漱溟
国人应从盲从西方文明的迷梦中惊醒,“立正,开步走”,以中国文明去救助陷于物质破产、哀哀欲绝的欧洲民族;世界必将走上中国的路向,实现“东方化”。
20世纪30年代吕思勉
钱穆
张君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其他民族所能企及”。“今日欲救中国于危亡”,实现民族之复兴,必须以文化复兴为前提,要大力“培养民族自信精神”,改造民族的劣根性。

——据杨思信《近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研究》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演变,并对其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2-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在思维上是简单的二元论逻辑。类似的简单的二元论概念还有“传统——现代”,“进步——落后”等等。从这些对立的概念出发,我们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堵塞了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进行多元化思考的可能性。
我不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一次次被迫对外来的冲击作出反应。中国人在近代的“反应”无论从目标还是从手段,都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和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最终决定中国的命运。换言之,西方(或外部)的冲击能影响中国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中国的前途。
——摘编自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话语转换

20世纪初,中国一些书报上出现了大多由日本书刊上引译过来的时代、世纪、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建国主义、无形之瓜分、文明排外等新话语,以及“二十世纪之世界”“二十世纪之中国”和“今日已二十世纪矣,我同胞国民将何以自处?”等新话题。   

发表时间出处内容
190012《开智录)第一期世界文明之运,播于全球,独立之钟,鏗鏗然觉醒我国民之大梦,诚生死存亡盛衰之时代也
1901《译书汇编》(义和团)“有一种率真精神”,又“可怜可惜”其“无智无谋”,“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典礼,不知对外方策”
19013未了生《义和拳》《开智录》第五期)文明地狱野蛮……傀儡争存魔鬼现,喇叭吹起睡狮眠。自由潮汐新中国,独立风云壮少年……

——据刘学照《细流惊涛:千古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20世纪初中国言论界话语的转换。
2023-04-28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7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主题,即独立和富强。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国弱民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所谓革命史观,所谓现代化史观,都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主线。尽管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调。因此,现代化史观把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妥当的。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4-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高三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有识之士,一方面警觉到现代文明已经面临衰败,另亠方面也谛视中国文化传统,寻找可以与现代文明互补的因素。目前,很多西方人士已经发现,至少在养生方面,中国传统中的生活态度足以挽救西方往往走极端的偏差。由此起步,可能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利用厚生等种种角度,都会有人发觉,融合中国与西方文化,或建构新的文明体系,是全球人类共有与协作的根本。

——引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观点。(要求:对材料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不得照抄材料;史论结合)
2020-01-10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东西方的“大分流”,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

观点一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其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逐渐开始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观点二王国斌和罗森塔尔合著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则提出,促使这两个发生经济大分流的,其实是她们的政治进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和欧洲迥异的政治结构中去寻找。


评述材料中关于“大分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1-16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