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讲到“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关系,有学者举例说:“《史记》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忆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一手史料”即为历史评析,“二手史料”即为历史叙述
B.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一手、二手史料”的相互印证之上
C.“一手史料”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往往要高于“二手史料”
D.“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2 .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材料一   唐初先后颁布实施了《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由于律文言简意赅,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刻意错误解读律文,导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误解、不统一现象。唐高宗永徽元年命长孙无忌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阐释、说明,于 653年编成《唐律疏议》。这部法律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立法的基本参照,并对东亚各国立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在查士丁尼法典之前,罗马帝国编纂过三部法典。公元 528年查士丁尼任命著名法学家特里波尼安等人,根据这些法典以及后来一些皇帝的谕令,删繁就简,剔除已经过时或矛盾的地方,于次年编辑成《查士丁尼法典》,它主要包括从哈德良皇帝至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历代皇帝的谕令集。《查士丁尼法典》与另外几部法律文献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三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学者誉为"近代宪法之母",不过英国至今并无一部系统、完整的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其宪法的渊源包括三部分∶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不成文的宪法性惯例以及涉及宪法制度的判例。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无论其成文的宪法性法律,还是不成文的惯例和判决,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逐渐定型、完善的。新的宪法原则和精神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旧的宪法渊源,而是对旧的渊源的继承和充实,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律疏议》和《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对文中画线部分的观点进行举例说明。
2022-01-14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学评价包含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以下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正确的是(     
A.任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因此不必去做
B.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够客观
C.历史学家应秉持当前的政治立场,以此对历史人物加以评价
D.因为有价值评述,历史编纂学才能对人类改造世界作出了贡献
2023-12-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鲁迅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学者观点
张鸣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偶然因素决定着历史事物发展的方向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时代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着历史解释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评述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材料评述
A2021 年,黄埔陂头岭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华夏海洋 文明起源于岭南
B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诸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反映出当时青例铸造技术成熟
C1996年.河南新邓的郑国祭把遗址(春秋时期)出土了完整的“九鼎八簋”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彻底崩溃
D蒙古国境内诺彦乌拉匈奴葛地出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中原文物双龙纹透难玉璜可用于研究汉.匈交往
A.AB.BC.CD.D
2022-12-27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李泰棻《中国最近世史》的目录:

第一编:自道光至辛亥革命,下分五篇:

第一篇道光时代;

第二篇咸丰时代;

第三篇同治时代;

第四篇光绪时代;

第五篇宣统时代。

(在每一篇中,叙述了每位皇帝在位时的内政外交。书中称农民起义为“内乱”,称义和团运动为“拳匪之乱”)

第二编:自民国建元至今日(即作者写书时的1923年),下分六篇:

第一篇自民国建元至国会颠覆;

第二篇自实行总统制至袁世凯之暴卒;

第三篇自黎元洪代理总统至宣统复辟;

第四篇自冯国璋代理大总统至直皖战争;

第五篇自直皖战后至直奉之战;

第六篇自徐世昌退位至黎元洪出走。

(在这一篇中,叙述了民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称辛亥革命为光复汉统,第二次革命为“赣宁之役”,护国战争为“西南之役”。)

第三编:文明史,即文化史,包括四篇:

第一篇制度;

第二篇宗教;

第三篇学术;

第四篇社会。

材料二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最近世史》目录体系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三则材料,辩证扼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周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自西周出现以来迄于战国,指京师、国中、王畿、天子直接统治区、诸夏国家、地处中原之国,以区别于四周游牧民族。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概念在明代出现,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以上有关“中国”的评述,合理的结论是
A.它遵循了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
B.它是对“中国”一词历史演绎最完整的考证
C.历史事实可能有不同历史叙述予以记录
D.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2021-11-20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2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乡亭制度向两宋的保甲制度转变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秦汉时期的“三老”是官派乡官,多由地方贤达人士充任。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僚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绰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

——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

材料二   19388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议通过了《县各级组织纲要》,保甲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规定十户,十甲为保,执行管、教、养、卫任务。“管”就是清查户口,联保连坐;“教”除文化教育、抗日教育外,主要进行党化教育和军事训练;“养”是通过整理财政规定地价、土地陈报等,开辟财源;“卫”主要是训练壮丁以靖地方,防止共产党势力渗入。“管、教、养、卫”四者中,“管”是根本精神所在。保甲长的主要职责是征兵、征工、征粮、征款,也获得了滥用职权和从中揩油的大好机会。

——摘编自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八卷)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两宋的保甲制度是“传统乡村治理的一大转折点”,并分析这一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实施的保甲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