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16次组卷 | 2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新高考七省专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模式可以按现代化启动的原因和时间序列加以划分,这种分类法是在早期的“双元主义”(Daulism)基础上形成的。所谓“双元主义”就是按现代化的动力渊源,将现代化分为内发型(内源型)和外发型(外源型)两大种,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学者蔡明哲主编的《迈向现代化》一书中曾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其图式见“表6”

——摘编自许开轶、方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评析表中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亦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界定英国何时崛起为大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一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然而,英吉利共和国的强大最多只能被看作英国崛起为大国的序幕而非其正式的开端。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或许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英法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不利于英国以及工业革命迅速扭转这种对比的事实,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英国崛起的关键作用。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评析材料中有关英国崛起的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简要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12-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王德华在《中国文化史略》“叙例”中写道:“中国人之应当了解中国文化,则无疑问,否则,吾族艰难奋斗、努力创造之历史,无由明了,而吾人之民族意识,即无由发生,民族精神即无由振起…国脉益危,不言复兴则已,言复兴,则非着重文化教育,振起民族精神不可。本书之作,意即在此。”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参与的过度膨胀为民粹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制度温床。适当的政治参与可以提醒管理者必须专心他们的本职工作,为选举他们的大众服务,防止权力的滥用,达到错误纠偏的功能。但只强调政治参与的热情往往是盲目的。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代表作《乌合之众》早已对集体心态进行了形象描述,他认为大众的行为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在实践中,用热情代替理性是不利于政治稳定的。感情强烈的政治参与容易助长民粹主义,导致难以控制的政治动荡。一张选票既可以选择林肯式的民主人物,也可以将希特勒式的独载人物推向国家元首的宝座。事实上,很多独载人物确实是在民众的支持下上台的。在民主、宪政的治理框架下,……过度强调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无法实现国家治理的长治久安。

——王金强《从“民主的终结”到“民主的衰落”:西方民主乱象的背后》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7-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䜣、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马彦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改革很快进入实施阶段。1982年全国大部分农村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形式。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农村经济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使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并未取得成效,反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2001年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首次提出了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接着国家在全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使长期不能解决的农民负担问题得以解决。

2007年粮食总产量在持续3年增产的情况又获丰收,达到50150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9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43.11%。全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中央财政在2005年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000亿元的情况下,2006年的农业支出3400亿元,增长1313%;2007年的农业支出4000亿元,增长17.16%;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支出更是达到5600亿元,增长40%

——摘编罗树仁的《农村改革三十年评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0-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